- 相關推薦
牧醫(yī)專業(yè)學生厭學的心理分析范文
中等職業(yè)學校學生厭學是個長期存在而且至今未能得到徹底解決的問題。從我任教多年的牧醫(yī)專業(yè)學生的調查問卷統(tǒng)計結果看,來職業(yè)學校上學有明確目標的學生不足40%,沒有明確目標的學生超過60%;愛學習的約占10%,被迫且能堅持學習的約占30%,不想學習甚至不學習的約占60%。其它專業(yè)的學生也幾乎如此。
學生厭學是典型的心理疲倦反應,即是由于持續(xù)努力和精神緊張或長時間從事單調的工作引起的不適和厭倦狀態(tài)。心理學認為,引起心理疲倦的因素一般有三個:一是精神緊張程度過高,二是長時間從事單調的工作,產生厭倦情緒,三是思想沖突、挫折、憂慮、懼怕等情緒的反應。
中等職業(yè)學校的學生為什么沒有學習興趣?我們的班級為什么死氣沉沉?這當然與學生的內部心理有關,但更與我們中等職業(yè)學,F在的課堂教學方式,與教師的教學思想、教學方法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本文擬從學生的心理需求出發(fā),來分析探討一下導致中等職業(yè)學校學生厭學心理原因。
一名教師,不僅要有愛的情感、愛的行為,還要有愛的能力、愛的藝術;能力和藝術比較情感和行為是更高的層次。那么老師如何才有愛的情感、愛的行為,以至于有愛的能力、愛的藝術?首要環(huán)節(jié)就是要了解學生,掌握青年人的心理規(guī)律,明確他們的生理需求和生活學習需求,即成長需求。好的教育,是關注受教育者心靈需求的教育,沒有對學生心靈發(fā)展需求的關照,便談不上生命發(fā)展教育。失去了對學生成長需求的認識和滿足,那么教育必將是一廂情愿,課堂必將是一潭死水,教學效果必將是事倍功半。
1學生需要成長的空間
經過調查發(fā)現,從小學開始,無論是上學時間還是課余時間,學生每天的日程都排得滿滿的,孩子一天的所作所為沒有多少是按照他們自己的愿望來安排的。很多學生在家里甚至沒有一點自己的空間,不允許他們有一點個人的小秘密,不允許他們做與學習無關的任何事情。大量課業(yè)負擔和巨大的思想壓力壓得學生喘不過氣來,使他們難以承受,久而久之便使學生對學習產生厭煩情緒,逆反心理。學生就像是小苗,需要足夠的空間才能健康成長,而在家庭和學校里,我們的絕大多數家長和老師沒有給學生足夠的成長空間,或者說只留給了學生預先設計好了的空間,這樣就只能導致學生不能成長,或者畸形生長,其應有的個性得不到培養(yǎng)。
2學生需要理想陽光的照耀
學生作為一個人,有他的理想、情感、愛好,甚至好動,好犯“錯誤”,這實際是他們的天性所在。而現在的很多家長和教師卻無情地抹殺了他們的天性;用學習代替了他們的所有活動,用讀書代替了他們的所有愛好,用愛學習代替了他們的所有情感,用豐厚的物質條件代替了他們的所有需要;致使很多學生覺得活著沒什么意思,生活對他們來說只不過是一個周而復始的沒有升華的圈子,使學生失去了生活和學習的樂趣和動機。動機和樂趣的缺乏會使學生沒有學習動力,缺乏學習熱情,把學習看成是一件苦差事,在學習中沒有目標,得過且過,其學習行為完全足一種被動的應付。說得尖刻一點,中國的很多家長和教師,正在辛辛苦苦地孕育著孩子的悲劇命運。
3每個學生都需要成功的體驗
中國古語常說:“失敗是成功之母”;但事實上還存在另外更多的可能:成功也是成功之母,失敗也是失敗之母。偉大的教育家洛克說:“父母越不宣揚孩子的過錯,則孩子對自己的名聲就越看重,因而會更小心地維護別人對自己的好評。”而我們的很多家長總愛說自己的孩子不如別人,讓他們抬不起頭來;我們的很多教師很愛說某某學生不可救藥,讓學生沒有再振作起來的余地,或在教學過程中不考慮學生的知識基礎和接受能力,給出的問題難度太大,讓學生難以理解,望而卻步,產生畏難情緒。老師和家長對學生要求較高,學生無論怎么努力都無法使老師、家長滿意,就會產生挫折感、自卑感,從而有厭學反應。
4每個學生都需要得到肯定
希望得到肯定是每個人都具有的最基本的心理需求,而以青少年兒童最為突出。羅森塔爾效應之所以神奇,是因為對學生的肯定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鞭策是一種鼓勵,肯定更是一種鼓勵。我們的老師和家長總是無休止地埋怨、挑剔,習慣于面對學生的成長,面對他們取得的成績漠然置之,不予以及時的肯定和鼓勵,這嚴重地挫傷了學生繼續(xù)上進的信心和勇氣,必然造成厭學心理。陶行之的“四塊糖果”的故事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5每個學生都渴望溝通
無法溝通是教育的最大障礙,也是教育的最大隱患。事實上,學生是希望家長和老師跟自己溝通的,可是作為教師和家長卻常常埋怨自己的學生、孩子不和自己溝通、把自己的思想深埋心底。這時需要我們不訪想一下,他們的童年為什么那樣的童言無忌?而為什么隨著年齡的增大、年級的升高而逐漸緘口不言了呢?究其根源是我們的老師和家長不愿意和學生溝通。我們的很多家長在平時從事繁重的工作,回家又要忙于家務很是辛苦,他們很少過問孩子的學習,很少了解孩子的思想,認為只要將孩子的吃、穿照顧好就行了。我們的很多教師,每天只滿足于上好課,只有在上課時和學生接觸,很少去了解學生的家庭、生活、學習及心理狀況,不愿俯下身來傾聽他們的聲音;不理解他們的很多言行,甚至不分情由、不分場合地橫加訴責,導致他們無法或不想甚至懼怕向你敞開心扉。常話說親其師信其道,反過來也就會有厭其師而倦其道。
以上五個方面的心理需求,本來是學生應該享有的生命資源,而我們的老師和家長卻那樣吝嗇地不給他們,使他們感到失去了自我,因而學習也就自然地成了為他人而學,學生厭學也就很自然了。
【牧醫(yī)專業(yè)學生厭學的心理分析】相關文章:
牧醫(yī)專業(yè)大學生肉雞生產基地實習報告11-02
牧醫(yī)專業(yè)大學生肉雞生產基地實習報告2篇11-03
牧醫(yī)專業(yè)大學生肉雞生產基地實習報告(2篇)11-03
牧醫(yī)專業(yè)大學生肉雞生產基地實習報告集錦2篇11-03
心理學專業(yè)就業(yè)前景分析07-14
心理學專業(yè)就業(yè)前景分析10-18
大學生心理分析報告10-13
(小學生)學生心理問題分析報告06-18
心理自我分析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