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综合丝袜日本网手机版,日韩欧美中文字幕在线三区,亚洲精品国产品国语在线,极品在线观看视频婷婷

      <small id="aebxz"><menu id="aebxz"></menu></small>
    1. 七年級上冊歷史知識點

      時間:2023-12-19 15:05:05 晶敏 歷史 我要投稿

      七年級上冊歷史知識點

        在我們的學習時代,說到知識點,大家是不是都習慣性的重視?知識點就是學習的重點。相信很多人都在為知識點發(fā)愁,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七年級上冊歷史知識點,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七年級上冊歷史知識點

        [知識要點]

        1.西晉的興亡

        266年司馬炎篡奪皇位,建立晉朝,定都洛陽,史稱

        “西晉”

        280年西晉滅吳,結束了分裂局面

        316年西晉滅亡(匈奴人所滅)

        317年司馬睿建東晉,定都建康

        420年大將劉裕自立為帝,東晉滅亡

        2.少數(shù)民族的內(nèi)遷

        東漢末年,內(nèi)遷少數(shù)民族有匈奴、鮮卑、羯、氐、羌五個。

        作用:促進了北方的民族大融合

        3.淝水之戰(zhàn)(前秦----東晉)

        (1)時間:383年。

        (2)結果:東晉大敗前秦。

        (3)意義: 是一次以少勝多的著名戰(zhàn)役。

        (4)成語:風聲鶴唳,草木皆兵,投鞭斷流。

        (5)影響:前秦統(tǒng)治瓦解,北方地區(qū)重新陷入割據(jù)混戰(zhàn)狀態(tài)。

        4.江南地區(qū)的開發(fā)

        原因:

        (1)江南地區(qū)雨量充沛、氣候較熱、土地肥沃、具有發(fā)展農(nóng)業(yè)的優(yōu)越條件。

        (2)北方人南遷,為江南的發(fā)展提供了勞動力和先進 的生產(chǎn)技術。

        (3)江南地區(qū)戰(zhàn)亂較少,社會秩序比較安定。

        成就:(1)修建了許多水利工程。

        (2)大量荒地被開墾為良田。

        (3)田里開始使用綠肥,牛耕和糞肥也得到推廣。

        (4)小麥的種植推廣到江南。

        影響:為經(jīng)濟重心逐漸南移奠定了基礎。

        [難點解析]

        1.想一想,為什么西晉的統(tǒng)一只有很短的時間?

        主要有三個方面內(nèi)容:第一,西晉的統(tǒng)治集團非常腐朽,奢侈腐化的風氣非常盛行,在位皇帝智力低下;第二,西晉統(tǒng)治集團內(nèi)部發(fā)生爭奪皇位的內(nèi)亂,徹底地破壞了西晉的統(tǒng)治秩序,也耗竭了西晉的國力;第三,內(nèi)遷的少數(shù)民族受到西晉統(tǒng)治階級的壓迫,民族之間存在著矛盾,少數(shù)民族利用西晉內(nèi)亂機會起兵反晉,推翻了西晉的統(tǒng)治。

        2.苻堅擁有八十萬兵力,卻不能統(tǒng)一江南,這究竟是為什么?

        從前秦方面來看,前秦的軍隊成份復雜,當時民族融合的程度不深,其它民族不滿前秦氐族的統(tǒng)治,希望秦軍失敗,以擺脫氏族貴族的統(tǒng)治.秦軍中的漢人更希望東晉的漢族軍隊打勝仗.此外,前秦軍隊指揮不當,戰(zhàn)線過長也是失敗的原因。

        從東晉方面看,廣大將士在保衛(wèi)江南,恢復中原思想的激勵下,士氣高昂,將領足智多謀,指揮得當,也是取勝的重要條件。

        3.《宋書》里描寫的南朝的江南與司馬遷描述的江南有什么不同?為什么會有這樣的不同?

        司馬遷描述的江南人煙稀少,耕作方式落后,商品交換很不發(fā)達,貧富分化程度也很低!端螘匪鑼懙慕戏浅8火,豐收年頭一年收獲的糧食能滿足幾個郡人口的需要,布帛可以供天下人穿用。這里是因為漢代的江南尚未開發(fā),魏晉以來已逐漸得到開發(fā)。

        [重點考點]

        1.東漢末年,內(nèi)遷少數(shù)民族有哪些?他們的內(nèi)遷有什么歷史作用?

        (匈奴,鮮卑,羯,羌,氐 促進了北方的民族大融合)

        2.淝水之戰(zhàn)的作戰(zhàn)時間,作戰(zhàn)雙方、結果、意義和影響。

        (383年,東晉與前秦,東晉打敗前秦, 是一次以少勝多的著名戰(zhàn)役. 前秦統(tǒng)治瓦解,北方地區(qū)重新陷入割據(jù)混戰(zhàn)狀態(tài).)

        3.江南地區(qū)在魏晉南北朝時得到發(fā)展的原因有哪些?有什么重要影響。(見知識要點)

        4.世紀后期,氐族人建立了(前秦)政權,后來統(tǒng)一了黃河流域。

        禮樂制知識點

        產(chǎn)生朝代:西周

        簡介:禮樂制是區(qū)分社會等級,維護高低貴賤秩序的制度。是西周是維護等級的工具、是宗法制的抓手。

        意義:維護政治的安定,保證社會的和諧,有深厚、久遠的文化影響。

        五禮:吉、區(qū)、嘉、賓、軍五類。吉禮,祭祀鬼神,祈求福祿之禮,兇禮,喪葬兇荒之禮;賓禮,迎定朝聘之禮;嘉禮,飲宴婚嫁之禮;軍禮,興師動眾之禮。

        指南針知識點

        指南針是利用磁鐵在地球磁場中的南北指極性而制成的一種指向儀器,有多種形體.早在戰(zhàn)國時期,中國先民已用天然磁石制成指示方向的司南之勺。

        三國魏時,馬鈞利用磁鐵和差速齒輪制造了能指示方向的機械裝置——指南車.宋代科學家沈括在其《夢溪筆談》中記載了制作指向用的磁針的方法。

        后來,又發(fā)展成磁針和方位盤聯(lián)成一體的羅盤.至晚在北宋后期,指南針已用于航海;南宋時,已使用針盤導航.指南針的發(fā)明,對于海上交通的發(fā)展和經(jīng)濟文化的交流,起了極大作用.

        知識要點

        1、冒頓統(tǒng)一蒙古草原

        (1)秦漢時,匈奴壯大,經(jīng)常襲擾掠奪漢境財物。

        (2)匈奴首領稱為“單于”

        2、漢朝對匈奴的政策

        和:西漢初期、國力貧弱、限于國力、不得不對匈奴實行“和親”

        戰(zhàn):漢武帝時國力強盛,組織了的騎兵隊伍,開始對匈奴實行大規(guī)模反擊,奪取了河套及河西走廊地區(qū)。

        3、衛(wèi)青、霍去病破匈奴

        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派衛(wèi)青、霍去病率精騎出擊匈奴,經(jīng)過漠北戰(zhàn)役的沉重打擊,匈奴無力再與西漢對抗。

        4、昭君出塞

        (1)呼韓邪單于向漢稱臣,同西漢訂立友好盟約。

        (2)漢元帝時,呼韓邪單于請求和親。

        (3)王昭君請嫁匈奴。

        (4)呼韓邪單于和王昭君和親,為漢匈的友好相處和經(jīng)濟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貢獻。

        重點考點

        1、漢武帝以前和漢武帝時期,西漢對匈奴的政策有什么不同?發(fā)生這種變化的原因是什么?

        漢武帝以前對匈奴實行退讓和親政策,到漢武帝時期則對匈奴實行大規(guī)模的武力反擊,這種政策的變化自然與漢武帝的雄才大略有關,但歸根結底還是取決于西漢國力的變化。因為國力的強盛與否是決定戰(zhàn)爭勝負的物質(zhì)基礎。如果不是國力強盛,漢武帝不可能多次對匈奴大規(guī)模用兵,并取得戰(zhàn)爭的勝利。

        2、比較西漢初年的和親與昭君出塞有什么不同?

        西漢初年的和親,是在匈強漢弱形勢下的妥協(xié)政策,是被迫的。昭君出塞是西漢政府善意的民族政策,團結各民族是目的,無論從政府還是本人來講,都是主動的。

        重點考點

        1.漢武帝的大一統(tǒng)措施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

        政治上實行削藩,加強中央集權;經(jīng)濟上將地方鑄幣權和鹽鐵經(jīng)營權收歸中央;軍事上反擊匈奴;思想上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2.統(tǒng)一蒙古高原的少數(shù)民族首領是(冒頓)單于。

        3.漢武帝時反擊匈奴,奪取了(河套及河西走廊)地區(qū)。

        4.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派大將(衛(wèi)青、霍去病)反擊匈奴。

        5(漢元帝)時,匈奴首領呼韓邪單于歸漢,與漢和親。

        6.昭君和親的歷史意義是什么?(為漢匈的友好相處和經(jīng)濟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貢獻。)

        建立起一個以漢族為主體統(tǒng)一的中央集權的強大國家——秦朝,并奠定中國本土的疆域。

        中國最后一個皇帝

        愛新覺羅·溥儀,清朝最后一位皇帝,也是中國歷史上的最后一個皇帝?v觀中國歷朝歷代,末代皇帝很難得到善終。然而溥儀卻是一個例外,愛新覺羅·溥儀,1906年出生,字耀之,號浩然,也就是我們常稱的清廢帝或者宣統(tǒng)帝。溥儀的一生充滿了戲劇性,似乎都在別人的導引下生活。

        1908年,3歲的溥儀在太和殿登基,由光緒皇后、隆裕太后和載灃共同攝政。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fā),動搖了清朝的統(tǒng)治。

        1912年2月12日,6歲的溥儀在隆裕太后的監(jiān)護下宣布退位,由隆裕太后臨朝稱制,頒布《退位詔書》。至此,清朝對中國267年的封建統(tǒng)治正式告終,溥儀的退位是大清皇朝的終結,也是中國帝制的終結。

        初中歷史答題技巧

        歷史找材料與設問的相關點

        設問和材料關系密切,設問提出的是有關材料的問題,回答設問離不開材料。所以,找到材料與設問的相關點很重要。先在設問部分找出關鍵詞,然后帶著關鍵詞再去材料中找相應的關鍵詞或句。通過對關鍵詞句的分析,結合相關的知識信息,對號入座,對問思答。一般情況下,問題就解決了。

        高效解題技巧

        “一看”,看清分值,把握得分點,做到心中有數(shù)。

        “二找”,按照題意,回歸課本,找到相關知識點;

        “三規(guī)范”,答題語言規(guī)范化是最容易忽略的問題。

        如何化簡法背誦歷史

        將復雜內(nèi)容通過化簡,舍棄次要內(nèi)容,記住關鍵字眼,然后拓展開去,最后達到全部記憶。例如:中國近現(xiàn)代史中關于中英《南京條約》內(nèi)容,記起來十分復雜,但仔細推敲,這個條約內(nèi)容有四條,每一條只找一個關鍵字,就可化簡為“割、賠、開、關”四個字,然后再展開。

        “割”即割香港島給英國;“賠”即賠款2100萬銀元;“開”即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四處通商口岸;“關”即關稅協(xié)定。這樣就能較快的達到記憶。

        初中歷史學習高效方法

        了解重點知識

        一般來說,歷史課本的每一課通常分為幾部分內(nèi)容,大字部分是該課的主要內(nèi)容,要求掌握的基本知識點都在這一部分,因此同學們應該對該部分進行精讀,著重掌握這一部分的內(nèi)容,要學會分析這一部分哪些是重點,哪些不是重點,哪些內(nèi)容是要求一定要記住的,哪些內(nèi)容屬于了解就行的,只有把握了重點,才能在學習中做到有的放矢,對知識的掌握才能更加牢固。

        2增加對歷史時間的理解

        因為歷史是一門嚴謹?shù)膶W科,在時間確定上比較講究真實性。中學生學習和記憶歷史時間,會確定公元前和公元后這兩個標準的時間尺度。很多歷史書籍后面會有一個完整的歷史年代表格,可以去查看。

        3課堂學會技巧性消化

        要做到熟練地掌握歷史知識,一是對課文要做到全面而深入的理解,二是平時要認真記錄好老師提出的重點內(nèi)容,三是有很多學生不注重平時的記憶,只是將老師上課的內(nèi)容記錄下來,待到考試的時候才去開卷翻書,這樣往往由于不熟悉知識點導致考試時間緊張。因此,平時的學習過程中,一定要注意上課盡量消化知識點。

        4掌握答題方法

        歷史學習里面其實有很多約定俗成的東西,很多概念我都可以用“三條”或“兩條”來總結,比如說了解一個事件我們通常是從“背景(原因),內(nèi)容(經(jīng)過),影響和意義(結果)”來記憶,分析問題我們總是有“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三個維度來思考,分析背景時我們會分“國內(nèi)環(huán)境,國際環(huán)境”來進行,評價意義時我們有“正面(積極)和負面(消極)”兩個方面……諸如此類,舉不勝舉。

        夏商周的興亡

        1、夏商周的更替:

        朝代、建立時間、滅亡時間、都城、開國君主、亡國之君

        夏、約公元前20xx年、約公元前1600年、陽城、禹、桀

        商、約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亳,盤庚時把都城遷到殷、湯、紂

        周、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鎬京、周武王、周幽王

        周厲王

        東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洛邑、周平王、周景王

        2、夏朝:

        (1)夏朝設置了各種國家機構(包括政府機構、軍隊、刑法、監(jiān)獄等)標志著我國早期奴隸制國家的誕生。從此,我國奴隸社會開始了。

        (2)“禹傳子,家天下”:禹死后,啟繼承父位,成為夏朝第二代國王。從此,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公天下”變成了“家天下”。

        3、商朝又殷朝或者殷商

       。1)盤庚遷殷:因為水患和動亂

       。2)商朝的政治:商朝統(tǒng)治區(qū)域不斷擴展,成為當時世界上的大國

        4、西周:

        (1)牧野之戰(zhàn):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討伐商紂于牧野,商紂王的軍隊全都倒戈起義參與作戰(zhàn),為周武王打開了道路,周武王大敗商軍,使商軍數(shù)十萬大軍傾刻瓦解,周軍乘勝追擊。使商朝迅速滅亡。

       。2)西周的分封制:

       、倌康模簽榱遂柟探y(tǒng)治。

        ②內(nèi)容:分封的方法—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給親屬、功臣等,封他們?yōu)橹T侯。

        諸侯必須服從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納貢品,平時鎮(zhèn)守疆土,戰(zhàn)時帶兵隨從天子作戰(zhàn)。

       、鄯址庵频膶嵸|(zhì):是西周奴隸制社會森嚴的等級制度

       、茏饔茫何髦芡ㄟ^分封諸侯,開發(fā)了邊遠地區(qū),加強了統(tǒng)治,成為一個強盛的國家。

        東周:春秋和戰(zhàn)國兩個時期:

        1、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1)春秋爭霸的原因:周天子王權衰落,出現(xiàn)了諸侯紛爭的局面。

       。2)春秋爭霸影響:給社會帶來災難,但加速了統(tǒng)一的步伐,促進了民族融合。

       。3)春秋五霸: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

       。4)齊國能夠在春秋時期首先稱霸的原因:

       、僮匀唬ń(jīng)濟)條件——盛產(chǎn)魚鹽,經(jīng)濟富庶,是東方的一個大國;

       、谡螚l件——齊桓公任用管仲為相,實行改革,使齊國國力更加強盛;

        ③外交手段——齊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

        2、戰(zhàn)國時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1)戰(zhàn)國七雄:齊楚秦燕趙魏韓,東南西北北到南;

       。2)戰(zhàn)國時期的兼并戰(zhàn)爭:桂陵之戰(zhàn)、馬陵之戰(zhàn)、長平之戰(zhàn)

       。3)春秋戰(zhàn)國時期著名的戰(zhàn)爭

        戰(zhàn)爭名稱、交戰(zhàn)雙方、獲勝者、重要人物、相關的成語

        城濮之戰(zhàn)、晉—楚、晉、晉文公、退避三舍

        桂陵之戰(zhàn)、齊—魏、齊、孫臏、龐涓、圍魏救趙

        馬陵之戰(zhàn)、齊—魏、齊、孫臏、龐涓、減灶之計

        長平之戰(zhàn)、秦—趙、秦、白起、廉頗、趙括、紙上談兵

        夏商周的青銅文明(青銅時代):

        農(nóng)業(yè)、畜牧業(yè)、手工業(yè)、商業(yè)的繁榮形成了我國燦爛的青銅文明。

        1、手工業(yè):

        (1)青銅器:原始社會出現(xiàn)→夏朝種類增多→商朝燦爛→西周種類豐富

        規(guī)模大、品種多、工藝精美、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頓文化(青銅面具、青銅立人像、青銅神樹)

        (2)陶瓷業(yè):商朝有青瓷的瓷窯(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fā)明瓷器的國家)

       。3)玉器雕刻工藝水平高:商朝玉虎玉象

        2、農(nóng)業(yè):商周已有“五谷”(稻黍粟豆麥)農(nóng)作物→已知道選種、施肥、治蟲害→西周已用青銅農(nóng)具

        3、畜牧業(yè):商朝已有今天的家畜家禽、已有牲畜圈欄、有牧場(商王室、貴族)

        4、商業(yè)繁榮

        5、奴隸悲慘的生活:過著牛馬不如的生活,命運悲慘,沒有人身自由,被隨意轉讓、買賣,被充當供品(祭祀品)、殉葬品(人祭、人牲、人殉)

        春秋戰(zhàn)國的大變革(鐵時代的到來)

        1、鐵農(nóng)具:春秋時出現(xiàn)→戰(zhàn)國時擴大使用范圍

        2、牛耕:、春秋末使用→戰(zhàn)國時進一步推廣

        3、水利:都江堰

        (1)戰(zhàn)國時期。秦。李冰。岷江中游

       。2)作用:防洪灌溉工程

       。3)意義:使成都平原變得“水旱從人,不知饑饉”,獲得“天府之國”美稱。

        4、商鞅變法:

        (1)背景:鐵農(nóng)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廣;新興地主階級為了確立封建統(tǒng)治,發(fā)展經(jīng)濟。

       。2)時間:公元前356年

        (3)支持者:秦孝公

       。4)內(nèi)容:①國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

       、讵剟罡麘(zhàn)生產(chǎn)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據(jù)軍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廢除沒有軍功的舊貴族的特權;

       、劢⒖h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5)作用:經(jīng)過商鞅變法,秦國的經(jīng)濟得到發(fā)展,軍隊戰(zhàn)斗力不斷加強,發(fā)展成為戰(zhàn)國后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為秦國統(tǒng)一全國奠定了基礎。

        中華文化的勃興

        一、文字的演變

        時間、商、商周、西周晚期、戰(zhàn)國

        文字、甲骨文、金文、大篆、竹書、帛書

        材料、龜甲、獸骨、青銅器、竹簡、絲帛

        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是從商朝開始的(甲骨文已是一種比較成熟的文字)

        二、天文、歷法、醫(yī)學和文學的成就

        天文、古書記載的最早日食發(fā)生在夏朝

        商朝甲骨文有許多關于日食、月食的記載,經(jīng)現(xiàn)代科學家驗證,都很可靠。

        歷法、相傳夏朝就有歷法(夏歷),商朝的歷法更為完備

        戰(zhàn)國時期,測定出一年24個節(jié)氣

        醫(yī)學、名醫(yī)扁鵲——望、聞、問、切四診法一直為中醫(yī)沿用

        文學、屈原和他的代表作《離騷》

        音樂、春秋戰(zhàn)國盛行“鐘鼓之樂”,湖北隨州出土的編鐘

        3、百家爭鳴:

        百家原指先秦時代各種思想流派,后指各種政治、學術派別;鳴是指發(fā)表見解。春秋戰(zhàn)國時代,社會處于大變革時期(根本原因),產(chǎn)生了各種思想流派,如儒、道、法、墨、兵等,他們著書講學,互相辯論,出現(xiàn)了學術上的繁榮景象,后世稱為百家爭鳴。

        百家、姓名、時期、著作、主、要、思、想

        儒家、孔子、春秋晚期、《春秋》、①、提出“仁”,、主張“為政以德”、

        ②、主張“因材施教”、“溫故知新”、謙虛好學

        孟子、戰(zhàn)國、《孟子》、①、提出“春秋無義戰(zhàn)”;

       、、反對一切戰(zhàn)爭,用“仁政”治國,

       、、使自然資源能夠持續(xù)利用

        荀子、戰(zhàn)國、《荀子》、認為人能認識自然規(guī)律,并要按自然規(guī)律去辦事

        道家、老子、春秋晚期、《道德經(jīng)》、認為事物有對立面,可互相轉化;主張以柔克剛

        莊子、戰(zhàn)國、《莊子》、治國要順其自然,“無為而治”

        墨家、墨子、戰(zhàn)國、《墨子》 、“兼愛”、“非攻”

        法家、韓非、戰(zhàn)國、《韓非子》 、改革,法治,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

        兵家、孫武、春秋晚期、《孫子兵法》、“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

        孫臏、戰(zhàn)國、《孫臏兵法》、反對空談仁義,提出“戰(zhàn)勝而強立,故天下服矣”

        左宗棠收復新疆

        1、1865年在英、俄支持下,阿古柏入侵新疆。

        2、1871年,沙俄出兵侵占伊犁。

        3、左宗棠收復新疆,粉碎了英、俄分裂中國西北的陰謀。

        4、稱贊左宗棠詩:新栽楊柳三千里,引得春風度玉關。古有抬棺出陣的壯舉,今有留書攻城的豪情:左宗棠

        5、經(jīng)過曾紀澤的外交談判及清政府的軍事斗爭,1881年,中俄簽訂《伊犁條約》,中國收回伊犁。

        甲午中日戰(zhàn)爭

        1、日本發(fā)動甲午中日戰(zhàn)爭的根本原因:明治維新后,日本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積極對外侵略擴張。

        2、時間:1894年7月——1895年4月

        3、主要戰(zhàn)役:黃海戰(zhàn)役,鄧世昌(致遠艦)壯烈犧牲;威海衛(wèi)戰(zhàn)役,北洋海軍全軍覆沒。

        4、結果:中國戰(zhàn)敗,被迫簽訂《馬關條約》

        5、中國失敗的根本原因:封建制度的落后

        中日《馬關條約》

        1、1895年,中日簽訂《馬關條約》。

        2、中日《馬關條約》內(nèi)容:(1)割遼東半島、臺灣(1945年,抗日戰(zhàn)爭日本戰(zhàn)敗,臺灣回歸)和澎湖列島給日本;(2)賠款;(3)增開重慶、沙市、蘇州和杭州為通商口岸(外國侵略勢力深入長江最遠);(4)允許日本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最有利于列強對華輸出資本,跟以往條約不同之處)。

        3、《馬關條約》的簽訂,大大加速了中國半殖民地化進程,加深了民族危機。

        秦統(tǒng)一中國

        一、秦滅六國:

        1、秦統(tǒng)一全國的原因(條件):

        (1)人民希望結束戰(zhàn)亂,過上安定的生活;(2)商鞅變法的成功為秦的統(tǒng)一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3)秦王嬴政雄才大略、任用賢人,積極策劃統(tǒng)一大計。

        2、秦滅六國:(1)時間:公元前230—公元前221年;(2)滅六國的先后順序:韓、趙、魏、楚、燕、齊。(3)滅六國過程的特點;由近及遠(自西向東);各個擊破。

        3、秦朝的建立:(1)時間:公元前221年(2)都城:咸陽(3)開國皇帝:秦始皇嬴政

        4、秦統(tǒng)一的意義:結束了春秋戰(zhàn)國以來長期爭戰(zhàn)混戰(zhàn)的局面,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tǒng)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

        二、秦始皇鞏固統(tǒng)一的措施:

        1、秦始皇統(tǒng)一后,采取了那些鞏固統(tǒng)一的措施?(或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

        (1)政治上:中央集權制度:確立稱皇帝,中央設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方推行郡縣制。(丞相——行政、太尉——軍事、御史大夫——監(jiān)察)

        (2)經(jīng)濟上:統(tǒng)一貨幣,統(tǒng)一度量衡;

        (3)文化上:統(tǒng)一文字;

        (4)交通上:車同軌,開靈渠;

        ★★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

        此圖可以看出:圖片形象地展示了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構成。圖中高高在上的是皇帝,下設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大官職,屬于皇帝下屬的中央政府機構;地方政府自上而下依次是郡和縣。地方政府受中央政府管轄,中央政府直接聽命于皇帝,所有權力都集中于皇帝一人之手。

        (1)特點:中央集權

        (2)影響:加強封建統(tǒng)治;鞏固國家統(tǒng)一;為后世歷代統(tǒng)治者所沿用;

        秦末農(nóng)民大起義

        一、秦朝的暴政;

        1、秦始皇的貢獻:

        (1)完成了統(tǒng)一中國的事業(yè)。

        (2)實行了各項鞏固統(tǒng)一的措施。

        (3)創(chuàng)立了郡縣制等后世沿用的制度。

        2、秦始皇的統(tǒng)治特點:急于求成和暴虐。

        3、秦朝的暴政表現(xiàn)在:

        (1)沉重的賦稅;(上交三分之二)(2)繁重的徭役和兵役;(3)刑罰殘酷(嚴苛的法律)

        (4)秦二世的統(tǒng)治更加殘暴。(趙高“指鹿為馬”)

        2、影響:秦朝的暴政使社會經(jīng)濟嚴重破壞,加重了人民的負擔和苦難,激起人民的反抗。

        二、陳勝吳廣起義(又名“大澤鄉(xiāng)起義”)——揭竿而起

        1、爆發(fā)的原因:

       、儆鲇暾`期,按律當斬(直接原因)

       、诟驹颍呵氐谋┱

        2、爆發(fā):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xiāng)率眾起義。

        3、起義方式:農(nóng)民揭竿而起

        4、口號:“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5、經(jīng)過:陳勝稱王,在陳建立“張楚”政權,向西進攻,直逼咸陽。結果起義失敗。

        6、歷史意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guī)模的農(nóng)民起義,他們的革命首創(chuàng)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萬勞動人民起來反抗殘暴的統(tǒng)治。

        三、農(nóng)民起義軍推翻秦朝(易錯:最后推翻秦朝的是劉邦領導的起義軍)

        1、項羽和劉邦起義:

        (1)項羽: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戰(zhàn),以少勝多,大敗秦軍主力。(成語:破釜沉舟)

        (2)劉邦:直逼咸陽,秦朝統(tǒng)治者向劉邦投降,秦朝滅亡。(約法三章)

        2、楚漢之爭:

        (1)時間: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四年楚漢之爭)

        (2)雙方:項羽和劉邦;

        (3)目的:爭奪帝位。

        (4)結果:劉邦勝利。

        初中歷史學習記憶口訣

        燦爛的青銅文明

        原始社會到末期,我國已有青銅器,夏朝種類漸增多,商朝青銅燦爛期,

        “司母戊鼎”造型巨,“四羊方尊”精工藝,____“三星堆”,“青銅立人”有新意。

        奴隸生活多悲慘,非人待遇好辛酸,戴著枷鎖搞生產(chǎn),沒有自由和飽暖,

        生命不如牛和馬,人祭人殉任屠殺。

        經(jīng)濟重心的南移

        唐朝、五代、宋時期,經(jīng)濟重心向南移,北人南遷搞開發(fā),帶去技術和勞力,

        水稻棉花發(fā)展快,丘陵茶園遍地起。

        手工業(yè)很繁榮,絲織棉織高水平,浙江哥窯冰裂紋,著名瓷都景德鎮(zhèn),

        廣州泉州造船業(yè),造船技術世人驚。

        開封杭州興商業(yè),“買賣晝夜叫不絕”,海外貿(mào)易超前代,廣州泉州名世界,

        北宋四川出“交子”,紙幣流通就開始。

        歷史戊戌變法知識點

        1.背景:民族危機的加重

        2.時間:十九世紀末的1898年(舊歷戊戌年)

        3.代表人物: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等

        4.主張:學習西方,實行君主立憲制,進行資產(chǎn)階級改良運動,以挽救民族危亡。

        5.過程:公車上書(揭開維新變法序幕)、成立強學會(維新派政治團體形成標志)、頒布《定國是詔》(變法開始)、戊戌政變(變法失敗)。

        6.失敗原因:一是脫離群眾,僅依靠沒有實權的光緒皇帝;二是資產(chǎn)階級的軟弱性。

        7.意義:在社會上起到了思想啟蒙作用,有利于資產(chǎn)階級思想文化傳播,具有愛國和進步作用。

        8.啟示:說明資產(chǎn)階級君主立憲道路在中國是行不通的;改良道路在中國行不通。

        9.性質(zhì):資產(chǎn)階級維新派發(fā)起的資產(chǎn)階級改良運動。

      【七年級上冊歷史知識點】相關文章:

      七年級上冊歷史的知識點01-11

      七年級上冊歷史的知識點10-19

      七年級上冊歷史知識點07-21

      七年級上冊歷史與社會知識點12-06

      七年級上冊歷史知識點07-28

      七年級上冊歷史原始居民知識點04-30

      七年級上冊歷史的知識點18篇02-28

      七年級上冊歷史知識點總結06-27

      七年級歷史上冊知識點07-20

      七年級上冊歷史的知識點15篇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