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研究報告[必備]
在人們素養(yǎng)不斷提高的今天,接觸并使用報告的人越來越多,報告具有語言陳述性的特點。我們應當如何寫報告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歷史研究報告,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歷史研究報告1
一、問題的提出
最近,我們學習了《利用信息,寫簡單的研究報告》,老師說,姓氏是一種文化,你對自己的姓氏有多少了解,你知道嗎?請你們做一次xx研究。于是,我對楊姓的歷史和現(xiàn)狀作了一次xx。
二、xx方法
1、查閱有關楊姓的書籍,了解楊姓的來歷。
2、閱讀報刊,上網(wǎng)瀏覽,了解楊姓人口數(shù)量。
3、通過多種途徑,搜集楊姓名人故事等。
三、xx情況和資料整理
1、楊姓的楊姓出自姬姓,是周文王的子孫,更是黃帝的'后裔。令狐姓改為楊姓,莫胡氏,宇文氏,改為楊姓,還有很多均為立功賜姓。
2、歷史上的楊姓名人有:楊業(yè)、楊時、楊萬里、楊雄、楊芳、楊季清、楊利偉……
3、楊姓的人口在百家姓中排名第六,占漢族人口3.08%。
4、楊姓名人故事《程門立雪》,楊時,游酢向程頤問題,巧遇先生睡覺且門外等候。程頤醒時門外積雪已有一尺多厚。
四、結(jié)論
1.楊姓出自姬姓,周武王子唐叔虞封于晉,出公遜子齊,生伯僑,天子封為楊侯;子國,以國為姓。還有是以封地為姓,源于楊食。此外,令狐氏,莫胡氏,宇文氏改為楊氏。楊義臣本姓尉遲氏,父崇戰(zhàn)死,義臣幼,被收養(yǎng)宮中,賜姓楊氏。
2.在歷史中,楊姓人才輩出。有北宋抗遼名將,“楊家將”之首楊業(yè);南宋著名詩人,文學家楊萬里;水泊梁山好漢,號稱“病關索”排行32的楊雄;清朝名將楊芳;太x天國杰出xx之一,東王楊季清;航天英雄,進入太空第一人楊利偉……
3.楊姓為x第六大姓氏,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3.08%,在全國分布極廣,尤以長江流域的省份多為楊姓。楊氏人口大約是4千萬人。
歷史研究報告2
一、問題的提出:
中國歷史博大精深,姓氏也分成了百家姓,流傳至今。老師為了讓我們了解自己的姓氏,以及歷史上有什么人物與我們的姓氏相同,讓我們做了這篇研究報告,專門來調(diào)查關于王姓的歷史和現(xiàn)狀。
二、研究方法:
1、上網(wǎng)查閱。
2、查閱書籍和報刊。
3、問問其他人。
4、其他方法。
三、資料整理:
來源:
王姓,是中華姓氏之一,主要源自姬姓,部分源自少數(shù)民族及一些其他民族改姓,把自己的姓改變?yōu)椤巴酢毙铡?/p>
“王”由三橫一豎構(gòu)成,三橫代表天、地,還有人,一豎貫通天、地和人。據(jù)說這就是天、地、人都要歸“王”管的“哲學”呢!上古時期夏、商、周三代,最高統(tǒng)治者都被稱為“王”。“王”作為姓氏,即來源于“王”這個至尊之位;東周時期的姬晉就是“王”姓始祖。
歷史人物:
鬼谷子王詡;戰(zhàn)國杰出的軍事家王翦;西漢初年大臣王陵;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王昭君;漢朝皇帝劉家后代,篡奪皇位的王莽;是明代哲學家,軍事家的王陽明;詞人王安石;詩人王勃……都是王姓的人。
現(xiàn)狀:
根據(jù)政管研究中心20xx年1月公布的官方數(shù)據(jù)顯示,20xx年中國大陸王姓人口達到1.015億人,為全國第一大姓。
王姓也是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nèi)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江蘇、安徽、山東、河南、海南、陜西、甘肅、新疆16個。▍^(qū)、市)第一大姓。國家北方,姓王的人偏多;而南方,姓王的人則偏少。資料顯示,暫時陳”姓,是南方的'第一大姓。
四、研究結(jié)論:
1、“王”姓,是中國的第一大姓。
2、“王”的三橫代表天,地,人,那一豎則代表貫穿其間,所以古代皇帝都稱“王”。
3、20xx年數(shù)據(jù)表示,王姓在全國已到達1.015億人。
4、北方姓王的人偏多。
5、男方姓王的人與北方相比,相對偏少;姓陳的人與北方相比,相對偏多。
6、東周時期的“姬晉”,就是“王”姓的始祖。
歷史研究報告3
一、來源有三
1、出自嬴姓,為顓頊帝高陽氏之后裔。堯時,皋陶曾擔任大理(掌管刑獄的官)的職務,其子伯益被賜為嬴姓,后子孫歷三代世襲大理的職務,其子孫按照當時的習慣,以官為氏,稱理氏。理氏改為李氏的說法有兩種。一種說法是:商紂時,皋陶后裔理徵,在朝為官,因直諫得罪了商紂王,而被處死,其妻契和氏帶著兒子利貞逃難時,因食李子充饑,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稱理,便改姓李氏。另一種說法是:據(jù)《姓氏考略》記載,周之前未見有李氏,自從有老子姓李,名耳,為利貞的后裔,因祖上世代為理官,理、李兩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為氏。顯然,李氏是始于李耳稱姓的。
2、出自他族改姓。三國時,諸葛亮平哀牢夷后,賜當?shù)厣贁?shù)民族趙、張、楊、李等姓。鮮卑氏有復姓叱李氏,漢化后,改為漢字單姓李氏。是為洛陽李氏。
3、出自他姓改李氏。據(jù)有關資料所載,唐開國元勛有諸將徐(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鮮于氏等16氏,因立功從唐國姓,賜予李氏。
二、遷徙分布
李氏自商末至東周的二百年間一直居住在豫東。西漢時,李氏有一支遷往今山東境,大約自東漢開始,有李氏族人陸續(xù)徙居西南,分布于川、滇一帶,其中有的融入白、苗、壯、彝、滿、回、土家、納西等民族中。魏晉南北朝時,李氏已是全國的大姓,中原的崔、盧、李、鄭并稱四大名門望族,但在唐以前主要是在北方發(fā)展。唐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李氏作為國姓,最為顯貴。唐代李氏南遷主要有三次:一次是在唐朝初期,李氏部分人南遷,其中河南的李氏有的于唐高宗時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辟漳州。第二次是"安史之亂"時,有不少李氏子孫遷往南方。第三次是五代時,因動亂,李氏有遷往福建、莆田、晉江等地定居的。從明末開始,閩、粵李氏陸續(xù)有人移居臺灣。李氏遷徙至海外,始于明朝初年,去琉球國的都是福建人,琉球國派往明、清的通事有許多人姓李,皆系自福建移居琉球的華人。在中國歷史上,李姓稱帝稱王者多達60余人,先后建立有大成、西涼、涼、吳、魏、唐、楚、后唐、南唐、大蜀、西夏和大順等政權(quán)。
三、郡望堂號
所謂郡望,即郡中之望族,也即郡中的顯貴姓氏。姓氏郡望,不僅是該姓發(fā)祥地的.標記,也是氏族人口、經(jīng)濟實力、政治地位與文化影響力等綜合族力強盛與否的反映。據(jù)《廣韻》記載,李氏共有十二個郡望。
1、郡望隴西郡:戰(zhàn)國時置郡。相當于今天甘肅省東鄉(xiāng)以東至臨洮縣一帶隴西地區(qū)。此支李氏,其開基始祖為秦司徒李曇長子李崇。堂號"隴西堂",因為李氏望出隴西郡故名。
2.趙郡:邯鄲一帶,漢時置郡。此支李氏,其開基始祖為秦太傅李璣次子李牧。
3.頓丘郡:西晉時置郡。晉武帝置。在今天河南省?h一帶。此支李氏隴西李氏分支,其開基始祖為西漢名將李廣1世孫李忠。
4.渤海郡,西漢置。在今天河北省,遼寧省的渤海海灣沿岸一帶。
5.中山郡:漢高帝置郡。相當于今天河北省北部正定縣一帶。此支李氏為趙郡李氏分支,其開基始祖為李璣第三字李齊。
6.廣漢郡:漢時置郡。漢高祖六年分巴郡之地置。相當于今天四川省廣漢縣一帶。此支李氏為隴西李氏之后,其開基始祖為李尚(李廣之父)。
7.襄城,戰(zhàn)國時魏邑,秦置縣。歷代因之,清屬河南許州。
8.江夏郡,漢高帝置。相當于今天湖北省武漢一帶。
9.梓潼,古縣名,漢代置。為廣州郡治,蜀漢置梓潼郡,在今天四川省梓潼縣。
10.范陽郡,三國魏改涿郡為范陽郡,在今天河北省涿縣及北京市昌平、房山一帶。
11.梁國,漢高帝將原來秦代的碭郡改為梁國,相當于今天河南省商丘至安徽省碭山一帶。
12.南陽郡,戰(zhàn)國時秦置。相當于今天河南省南陽市一帶。
四、歷史名人
李耳:春秋末期思想家、哲學家,道家的創(chuàng)始人。他認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提出"一陰一陽為之道"的辯證法和"天人合一"的系統(tǒng)論。
李冰:戰(zhàn)國時期蜀太守,他依法治水,修建了馳名中外的水利工程都江堰,為國家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水利工程作出巨大貢獻,被后世奉為川神。
李世民:唐太宗,初始以"玄武門事變"取得政權(quán),后制定了一些對社會發(fā)展較為有利的措施,創(chuàng)造了"從諫如流,道不拾遺、夜不閉戶"的貞觀盛世。
李白:唐代著名浪漫主義詩人,他在中國文學史上占著極為重要的地位。其代表作有《蜀道難》、《夢游天姥吟留別》、《靜夜思》等。人稱"詩仙"。
歷史研究報告4
一、問題的提出
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推進,初中歷史課堂已經(jīng)發(fā)生了巨大變化。但是,由于教師觀念、教學理論以及策略研究的不足,歷史課堂教學仍然無法擺脫陳舊的教學模式,存在以下問題:
1、教學內(nèi)容單一:部分教師意識到了教學改革的重要性,但在選擇教學內(nèi)容時仍傾向于傳統(tǒng)的歷史事件和人物介紹,缺乏多元化的教材和資源。
2、學生參與度低:由于課堂仍然以講授為主導,學生參與度偏低,缺乏積極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
3、教學方法過于死板:部分教師仍然依賴傳統(tǒng)的講授和記憶式教學方法,缺乏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的能力,無法滿足學生的多樣化需求。
4、缺乏實踐與體驗:歷史課程本身具有豐富的實踐性和體驗性,但部分教師在教學中未能充分利用相關資源,使學生缺乏對歷史知識的實踐和體驗。
5、評價方式單一:仍然存在傳統(tǒng)的筆試和考試為主要評價方式,缺乏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全面評價。針對以上問題,我們需要加強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培訓,提高他們的教學理念和方法意識。同時,鼓勵教師積極探索創(chuàng)新的教學策略,如合作學習、項目制等,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參與。此外,還應加強與社會資源的合作,為學生提供更多實踐機會,培養(yǎng)他們對歷史的實際運用能力。最后,評價方式也應更加多樣化,注重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全面評價,促進他們?nèi)姘l(fā)展。
1、學生的主體地位依舊沒有得到真正確立,課堂上還是以老師講為主。
2、教學內(nèi)容與學生脫節(jié),課堂上只見內(nèi)容不見學生。
3、課堂上或是學生沒有生成,或是老師對于學生的生成置之不理、蜻蜓點水、束手無策。
4、教室里,學習的氛圍應該超越僅僅停留在預設課程內(nèi)容的層面,而是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創(chuàng)造性思考。教師不應僅僅以學生是否完成預設任務來評判課堂的成功與否。
這些問題嚴重影響著師生教與學的熱情,從而使初中歷史教育的時效性大大降低。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煥發(fā)生命活力,如何讓教學中的教師更多一些創(chuàng)造性,讓歷史課堂充滿智慧,真正把學生的主體和教師的主導角色落在實處,葉瀾教授提出的生成性教學為我們提供了新思路。生成性教學即是通過課堂上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動,在新的情景下推動教學的進程。
生成性的課堂教學具有以下特征:
1、課堂的生動可變性!吧伞币辉~的提出是相對于課前“預設”來說的,以往我們的課堂教學強調(diào)的是詳盡的課前預設,和課堂上對教案的圓滿落實。而生成性教學則強調(diào)教師在課堂上充分關注學生思想動向,及時調(diào)整教學思路和教學行為,重視課堂上的新生成的資源并給以有效利用。顯然生成性教學更能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
2、課堂教學之所以充滿生動與真實,是因為它具有很強的變化與靈活性。雖然我們承認教學也有一定的規(guī)律,但在師生共同的課堂現(xiàn)實中卻存在著許多無法預測的因素。這些因素包括知識差異、性格和習慣的差異等,我們必須正視并展現(xiàn)這些差異,以還原學習的真實面貌,從而更好地促進教學的開展和學生的成長。生成性教學模式鼓勵我們勇于面對意料之外的情況,使課堂呈現(xiàn)師生真實的生活場景。
二、課題的界定
生成是相對于預設而言的,所謂預設即事先的規(guī)劃與設計。在教學活動開始之前,教師會對教學目標、教學內(nèi)容、教學過程和教學方法等進行預先的思考和籌劃。而生成,則是指在教師與學生以及學生之間的互動中產(chǎn)生積極的課堂體驗。通過與課本或其他學習材料的對話,學生們能夠迸發(fā)出創(chuàng)造性的火花,激發(fā)出涌動的靈感。
生成性:是對教學過程生動可變性的概括,是對以往強調(diào)過程的預設性、計劃性、規(guī)定性的一個重要補充和修正。
生成性教學:是指教學過程表現(xiàn)出適度自主和開放,教師在組織教學活動時,在預設的教學設計基礎上,根據(jù)課堂教學過程的實際進展及時調(diào)整教學設計,并且引導學生隨著教學活動的展開。
初中歷史課堂生成性教學:教師結(jié)合歷史教學內(nèi)容的特點,和初中學生勇于參與的特點設置恰當?shù)慕虒W目標、內(nèi)容及教學活動,激發(fā)學生參與生成,并且使課堂教學不僅僅局限于課前預設,而是依照師生的活動及時調(diào)整教學進程,使學生體驗歷史,感知生活,使歷史課堂充滿生命活力。
三、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jù)
1、《國家課程標準》強調(diào)了教學應該是師生之間和學生之間相互交流、共同成長的過程。這一理念告訴我們,一個真實的課堂教學過程是由師生以及其他因素之間動態(tài)互動推進的過程。這些互動因素非常復雜,因此導致了課堂教學過程存在多種可能性。鑒于這種多樣性,我們在課堂教學前設計一些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目標、內(nèi)容和方式,可以不斷生成新的形式,并影響下一步的教學過程。
2、建構(gòu)主義的理論觀點。瑞士認知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兒童是在與周圍環(huán)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逐步構(gòu)建起關于外部世界的知識,從而使自身認知結(jié)構(gòu)得到發(fā)展。生成性課堂教學設計能使學生把外部環(huán)境中的有關信息直接整合到自己原有認知結(jié)構(gòu)中去的過程,同時又可以使認知結(jié)構(gòu)發(fā)生重組與改造,產(chǎn)生新的生成。
3、“新基礎教育理論”是葉瀾提出的一個觀點。他認為,新基礎教育并不是要強制推行一種新的教育模式,而是要使原本就充滿內(nèi)在生機的教育回到它本來的狀態(tài),擺脫傳統(tǒng)教育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可以說,這是一種教育上的“生態(tài)工程”,旨在讓教育重新回歸樸素和真實。
四、課題研究的目標
1、通過開展課題研究,可以提升教師對教學理論的認識水平,從而促使其教學觀念發(fā)生徹底改變,實現(xiàn)真正成為學生心聲傾聽者、學習引導者和促進者的目標。
2、通過研究小組的共同努力使教師能夠設計出有利于課堂生成的.教案,為生動可變的課堂提供可行性預設
3、通過研究營造適合歷史學科特點的課堂氛圍,使課堂真正被學生喜歡,成為學生探究社會變遷,提高學生心智的愉快殿堂。
4、通過研究與實踐使學生在課堂上自覺的不斷生成新的教育資源,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五、課題研究策略
1、做好具有生成性潛力的預設
、佟⑽覀冎荚趧(chuàng)建具有生成性的教學目標,這些目標能夠靈活適應不同的教育對象,并隨時根據(jù)其變化生成新的目標。我們將努力構(gòu)建開放性的目標,并隨時準備兼容新的信息、加入新的內(nèi)容以及注入新的要求。
、谶x擇創(chuàng)造性的教學內(nèi)容,恰當?shù)剡x擇、組織和呈現(xiàn)學習材料,從學生的實際經(jīng)驗出發(fā),提高學生的積極參與程度,以達到促進課堂創(chuàng)造力的目的。注重基于生活的教學內(nèi)容,善于抓住教材中的關鍵點。在教材中的空白處、矛盾之處、重復之處等地方進行多角度解讀,引導學生在與教學環(huán)境、教材文本、教師以及同學平等對話和思維碰撞中,激發(fā)新的思想和言論。
、墼诔浞掷斫庵R的外延和內(nèi)涵,并且對學生思維做出必要預測的基礎上,我設計了一種生成性的教學過程板塊式教學設計。該設計將各個知識點的教學內(nèi)容劃分為若干個板塊,并將它們分布在教學的不同環(huán)節(jié)中。根據(jù)學生在課堂上的實際情況,這些板塊可以進行靈活的移動。同時,我作為教師也愿意傾聽學生的“發(fā)現(xiàn)”,并根據(jù)學生的思維實際及時調(diào)整課堂教學,以確保生成性教學的有效實施。
2、組織生成性的學習方式。
為了滿足新課程標準對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關注生命和發(fā)展的要求,我們需要組織一種開放式、民主式的學習方式。為了研究生成性學習方式,我們可以采用以下幾種方法:
1、個體觀察法:通過觀察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xiàn)和行為,了解他們的興趣、需求和潛力,為他們提供個性化的學習支持。
2、小組討論法:鼓勵學生在小組內(nèi)分享和交流想法,培養(yǎng)他們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思維,從而促進彼此之間的互動和共同學習。
3、問題驅(qū)動法:通過向?qū)W生提出具有挑戰(zhàn)性的問題,激發(fā)他們的思考和探索欲望,培養(yǎng)他們的批判性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
4、實踐體驗法:引導學生參與實際的實踐活動,讓他們親身體驗和應用所學知識,培養(yǎng)他們的實際操作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
5、資源整合法:通過整合多種資源,如圖書、網(wǎng)絡、實物等,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材料和信息,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以上方法將幫助我們更好地實施生成性學習方式,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并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造力和批判思維能力。
①、合作式!昂献魇健笔菐熒⑸楦薪涣、培養(yǎng)“合作意識”的一種教學形式,我們將依據(jù)學生的需求,對于需要合作學習才能更好理解的課文內(nèi)容,從互補性出發(fā)設計合作學習。
②、質(zhì)疑式!百|(zhì)疑式”是我們課堂教學的必要形式,我們要限度地為學生開辟質(zhì)疑的時空,把學生的“質(zhì)疑”融化到每個歷史教學環(huán)節(jié)之中,讓學生在質(zhì)疑中拓展思維空間。
、、體驗式學習是傾注重心于學習者的直接親身經(jīng)歷。通過實地參觀和觀賞影視劇,我們能夠促進深度學習的發(fā)生,使學習更加生動有趣。
、、討論式。以學生為主體,通過積極思考,相互交流、探討,以求得知識的深化,限度地激發(fā)學生的智慧,讓學生在思想的交流和交鋒中促進語文課堂的生成。
3、提高教師的課堂上的引領策略。
生成性課堂教學是否成功的關鍵是老師的引領,如何把這些原生資源轉(zhuǎn)化為更為有價值的資源,源于老師的引領策略。我們計劃從以下兩個反面進行研究實踐:
、、對于學生生成的資源,老師需要進行有效選擇和甄別。學生生成的資源通常是原始的、零散的、片面的、模糊的,因此老師需要有能力篩選出那些有利于實現(xiàn)目標、培養(yǎng)學生認真學習習慣以及促進學生實踐的資源。
②、能對信息進行整合轉(zhuǎn)化,把個別學生有價值的生成資源轉(zhuǎn)化為大家的資源,把特殊問題轉(zhuǎn)化為普遍存在的問題,使課堂在老師的引領下呈現(xiàn)生機勃勃的師生互動的場面。
六、研究方法
問卷調(diào)查法:通過對身邊教育情況的觀察反思,設計有關生成性教學狀況的問題,通過對學生和教師的現(xiàn)狀調(diào)查,來發(fā)現(xiàn)情況,提出問題,找到研究的切入口。
文獻法:文獻法是一種利用教育文獻研究教育現(xiàn)象,深化教育認識,解決教育問題的非接觸性方法。文獻法的操作方式是收集、閱讀、整理、記錄、分析。在本課題的研究過程中,我們要查找各種國內(nèi)外對于本課題的研究成果,及關于支持本課題的理論知識。
觀察法:研究者在比較自然的條件下通過感官在一定時間、一定空間進行的有目的的、有計劃的考察并描述教育現(xiàn)象的方法。在本課題的研究中,我們將在課堂教學中使用觀察法,觀察學生的生成情況來反思我們的教學設計。
個案研究法:個案研究的基礎是探討與某人、某事或某種情況有關的各個方面。在本課題中,主要是研究某一個課堂實例的設計、實施及實效。
行動研究法:是指從實際工作需要中尋找課題,在實際工作過程中進行研究,由實際工作者和研究者共同參與,使研究成果為實際工作者理解、掌握和實施,從而達到解決實際問題,改善社會行為的目的。本課題研究主要側(cè)重培訓階段和日常教學過程中,杷本課題研究策略與實際教學相結(jié)合,使研究策略為教學工作者理解、掌握和實施、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生成性。
敘事研究法:通過對歷史生成性課堂的教學研究,及時積累教學案例,及時總結(jié)經(jīng)驗教訓,并竭力上升到一定的理論高度。
七、研究步驟安排
。ㄒ唬┣捌跍蕚潆A段(1~7)
成立課題組,進行課題設計,撰寫開題報告;
。ǘ╅_題論證階段(7~10)
舉行開題會,接受領導論證,完善開題報告;
。ㄈ┤鎸嵤╇A段(10~12)
圍繞開題報告,加強過程管理,重視資料積累,邊計劃,邊實施,邊研究,邊小結(jié);
。ㄋ模┛偨Y(jié)評價階段(1~6)
完成課題研究,撰寫結(jié)題報告,申請結(jié)題,總結(jié)推廣。
八、預期研究成果
時間成果形式責任人
1——12月生成性教學研究開題報告
課堂實錄《中國近代工業(yè)的發(fā)展》
課堂實錄《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陳淑芳楊常剛劉磊
九、本課題的研究基礎與保證條件
邢臺市第二十五中是一所普通學校,我們的課題研究成果也具有廣泛適用性,非常容易推廣。初中部實行小班教學(大約50人左右),這對于開展科研研究非常有利。學校的校園網(wǎng)與互聯(lián)網(wǎng)相連,為我們的課題組提供了便利,我們可以方便地查找資料,了解國內(nèi)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并與其他相關課題研究小組進行交流合作。學校校長閻增國非常重視教學研究,他在理論和實踐中給予我們很好的指導和幫助。同時,教務主任苗淑梅除了領導工作外,還積極從事教學研究,并顯示出對研究的鉆研態(tài)度。
我們的研究團隊由教學第一線的歷史教師組成,他們中既有經(jīng)驗豐富的中年教師,也有充滿熱忱和勇于探索的青年教師。中年教師憑借其豐富的教學經(jīng)驗,能夠為研究提供寶貴的指導和建議;而青年教師則以其積極進取的科研精神為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我們深信,中青年教師的結(jié)合將推動本次研究的深入開展,并取得預期的成果。
本課題成員曾在20xx年承擔過學校研究課題:探索教師指導下歷史學科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與實踐。在學校領導的大力支持下,我們將該課題進一步擴展成為市級課題“教師指導下的學生自主學習試驗”,并持續(xù)深入開展研究。我作為負責人陳淑芳,擁有歷史教育本科學歷和中級教師職稱,今年37歲。我對教育事業(yè)充滿熱愛,積極從事教學研究工作。在過去的一段時間內(nèi),我曾榮獲河北省錄像課比賽初中組一等獎、省級歷史學科說課比賽二等獎等多項市級榮譽。此外,我還發(fā)表了多篇獲獎論文,包括《讓網(wǎng)絡為我們插上成長的翅膀》、《初中歷史教師面臨的困境》、《更新歷史課教學觀念》、《教學三得》、《與青年教師探討的幾個問題》、《中近史巧記速記》、《科技革命中的考試題回顧與展望》和《南北朝時期的石窟藝術》等。這些論文分別在省級和市級中獲獎,并發(fā)表在《中學文科》、煤炭普通教研室發(fā)行的《基礎教育研究》、《邢臺教育》、《少年智力開發(fā)報》和《新課程》等刊物上。
經(jīng)過前一階段的不懈努力,我們廣泛收集了關于生成性教學的資料,并完成了理論學習階段。通過對現(xiàn)有理論的深入研究,團隊成員的教學觀念發(fā)生了重大變化,并在彈性預設和教師引導策略方面進行了有效實踐。這些成就為我們進一步展開研究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生成性思維是一種獨特的思維方式,它將貫穿我們整個研究過程,使得研究不斷生成并逐漸完善和改進。
歷史研究報告5
一問題的提出
我們班許多人姓張,他們都說幾百年前是一家。姓氏是值得研究的,于是我就對關于張姓的歷史和現(xiàn)狀作了研究報告。
二、調(diào)查方法
1.上網(wǎng)瀏覽了解張姓的來源和歷史名人。
2.了解張姓人口分布情況。
3.搜集張姓的名人故事,并作出結(jié)論。
張姓的來源
關于張姓的最早源地,由黃帝直接傳下來的揮這一支,最初源于現(xiàn)今的太原。太原,是中國張氏的源地,也是中華民族張氏望族所在地。到了周代的韓國和晉國之后,由于加入新的系源,張姓的源地也發(fā)展至多處,當時的韓國,“其得望者十二”,前已引袁桷之說,此處不再。當時的晉國,成為張氏望族的有““清河、南陽、吳郡、安定、敦煌、武威、范陽、犍為、沛國、梁國、中山、汲郡、河內(nèi)、高平十四望”。韓、晉國中改姓為張姓者,雖晚于揮之后裔,但卻后來居上,繁衍很廣。在張氏姓源中,也有少數(shù)民族加入的成分。這是到了漢代之后,由于劉漢的強盛,一部分少數(shù)民族改姓為劉,也有一小部分少數(shù)民族改姓為張。
還有許多的名人如張儀、張蒼、張禹、張敏、張溫、張四知……
張姓的'分布情況:大體上都有分支始祖及遷徙原因。河東張氏,出自晉司空張華裔孫吒子,自范陽徙居河東張氏;始興《今廣東韶關市東南蓮花嶺下)張氏,亦出自晉司空張華之后,隨晉南遷,至君政,因官居于韶州曲江;馮翊(今陜西大荔縣)張氏,出自東漢司空張皓少子綱,東漢時任廣陵太守;吳郡(今江蘇蘇州市)張氏,出自張嵩第四子睦,東漢時任蜀郡太守,始居吳郡。
三、結(jié)論
在歷史的長河中張姓人才輩出。有高宗宰相張文的兒子張錫,有明治家張居正。有西漢謀士張騫……我們?yōu)閺埿兆嫦葎?chuàng)造的輝煌感到無比自豪和驕傲。
我國源遠流長出自黃帝之后揮。據(jù)《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黃帝少昊青陽氏弟五子揮為弓正,始制弓矢,子孫賜姓張氏!庇纱丝芍(jīng)是重要武器弓的發(fā)明者揮,其后有以張為姓氏的。是為河北張氏。出自黃帝姬姓的后代,據(jù)《通志。氏族略》所載,春秋時,晉國有大夫解張,字張侯,其子孫以字命氏,也稱張氏。又載,張氏世仕晉,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瓜分晉國后,除部分留在原地外,大部分隨著三國遷都而遷移。是為山西、河北、河南之張氏。出自賜姓或他姓、他族改姓。世居云南的南蠻酋長龍佑那,于三國時被蜀相諸葛亮賜姓張,以后其子孫便以張為氏。魏國大將張遼本姓聶,后改為張氏。還有一些少數(shù)民族改姓張氏的。
張姓目前是中國第三的,據(jù)統(tǒng)計張氏有9450萬人。
歷史研究報告6
一、問題的提出
我看過課本上關于李姓的調(diào)查報告以后,對姓氏感了興趣,想知道“張”姓是怎么來的?歷史上姓張的名人有哪些?現(xiàn)在的“張”姓是不是我國人口最多的姓氏?于是,我決定對張氏的歷史和現(xiàn)狀做一次調(diào)查。
二、研究方法
1、上網(wǎng)瀏覽。
2、詢問家長。
3、查閱書籍。
三、資料整理
張姓來源
1、出自黃帝之后揮。據(jù)《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黃帝少昊青陽氏弟五子揮為弓正,始制弓矢,子孫賜姓張氏!庇纱丝芍(jīng)是重要武器弓的`發(fā)明者揮,其后有以張為姓氏的。是為河北張氏。
2、出自黃帝姬姓的后代,據(jù)《通志。氏族略》所載,春秋時,晉國有大夫解張,字張侯,其子孫以字命氏,也稱張氏。又載,張氏世仕晉,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瓜分晉國后,除部分留在原地外,大部分隨著三國遷都而遷移。是為山西、河北、河南之張氏。
3、出自賜姓或他姓、他族改姓。世居云南的南蠻酋長龍佑那,于三國時被蜀相諸葛亮賜姓張,以后其子孫便以張為氏。魏國大將張遼本姓聶,后改為張氏。還有一些少數(shù)民族改姓張氏的。
歷史名人
張騫:西漢外交家,陜西城固人。兩次出使西域,建立起了我國與中亞各國的友好往來。
張衡:東漢科學家、文學家,河南南陽人。他在天文上一改”蓋天說”,提出”渾天說”,繪制星象圖,發(fā)明”渾天儀”、”地震儀”等。
張仲景:東漢醫(yī)學家,河南鎮(zhèn)平人。勤求古訓,博采眾方,著《傷寒雜病論》,造福人民,為后人尊為醫(yī)圣。
張飛:三國時名將。為蜀國五虎上將,戰(zhàn)長坂名震于時。傳與劉備、關羽結(jié)義于桃園,世稱桃園三結(jié)義,被后世所傳誦。
張擇端北宋畫家,傳世作品有《清明上河圖》。
張大千:著名畫家。
現(xiàn)狀
張姓人口約為7800萬,占漢族人口的百分之七點一,是當今中國第三大姓。
四、研究結(jié)論
1、在歷史的長河中,張姓人才輩出。有漢初大臣張良、唐朝名相張九齡、晉代文學家張翰、現(xiàn)代國畫家張大千、清代詞畫家張子祥、宋代詩人張耒、西漢外交家張騫、東漢文學家、科學家張衡。
2、張姓出自皇帝之后代揮。得姓始祖:張揮。黃帝少昊青陽氏第五子,自幼聰明過人,愛動腦筋。他從星星的組合中得到了啟發(fā),發(fā)明了弓。于是黃帝封揮為制造弓的官叫“弓正。”
3、張姓是中國三大姓氏之一,據(jù)統(tǒng)計,張姓人口數(shù)量已接近一億。
歷史研究報告7
一、問題的提出
我的身邊有不少親人姓張,我有許多朋友姓張。所以“張”姓是怎么來的?歷史上姓“張”的名人有哪些?現(xiàn)在“張”姓在全國人口數(shù)量的第幾?
二、研究方法
1、網(wǎng)絡搜集
2、查閱書籍和報刊
3、詢問身邊的.親人
三、資料整理
來源
張姓,是全國第三大姓。最早出自于人文始祖軒轅黃帝的姬姓。在距今5000年左右,黃帝先后戰(zhàn)勝蚩尤、炎帝,統(tǒng)一了中國的中西部,生活在東部地區(qū)以少昊為首的東夷族看到黃帝的勢力強大,就臣服于黃帝。
歷史名人
張儀(前310),戰(zhàn)國時期魏國人,縱橫家,秦惠文王時任秦相,封武信君。他用合縱的策略游說各國服從秦國,瓦解了蘇秦倡導的連橫抗秦策略。后入魏為相;張蒼(前152),西漢陽武(今河南原陽東南)人。幫助劉邦建立西漢政權(quán)有功,封為北平侯。文帝四年(前176)代替灌嬰擔任丞相十五年;張禹(前5),西漢河內(nèi)軹(今河南濟源)人。成帝河平四年(前25年)拜為丞相,封為昌侯。在位六年,以老病歸;張邯(23),籍貫不詳。因為推行井田制,得到王莽的稱贊,地皇四年(24)拜為新朝宰相,任大司徒;張華(232——300)西晉范陽方城(今河北固安)人。武帝泰始七年(271)拜相,任中書令,力排眾議,制訂滅吳計劃。咸寧五年(279)免相,改任度支尚書。元康元年(291)再次拜相,任中書監(jiān)加侍中光祿大夫,在位六年,“盡忠匡輔,海內(nèi)晏然”,封為壯武郡公。
現(xiàn)狀
20xx年所統(tǒng)計的數(shù)據(jù)中,中國張姓人口,有8960萬人,占全國人口總數(shù)的6.83%,只比王姓和李姓人口略少。這還不包括海外華人的張氏宗親,全世界張姓人口總共將近一個億!其實,中國姓氏人口記住三個重要數(shù)據(jù)就可以了:王李張三個姓氏人口約占全國人口總數(shù)的21%,前十大姓氏人口約占全國人口總數(shù)的42%,前100個姓氏人口約占全國人口總數(shù)的85%;截止20xx年,張姓人口約為8480萬人,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7.07%。作為中華姓氏之一,張姓是一個典型的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姬姓以及其他姓改姓等。
四、研究結(jié)論
1、我國的張姓源遠流長,傳說皇帝的第五子揮在觀察天象時得到了啟發(fā),發(fā)明了弓矢,這個是古代重要的武器。所以,揮被皇帝賜弓氏,然后又成了張氏。后來,又有許多姓氏先后改為張姓:比如聶氏、諸氏……還有許多少數(shù)民族改為張姓。
2、在這歷史的長河中,張姓人才輩出。有劉邦重要的謀士張良,西漢外交家張青,著名政治家張居正……我們?yōu)閺埿兆嫦葎?chuàng)造的歷史輝煌而感到自豪。
3、張姓是當代中國人口的三大姓氏之一,在世界上人口也是名列前茅,據(jù)統(tǒng)計傷心人口總數(shù)是也超過1億。
歷史研究報告8
一、問題的提出
我姓龔,我很好奇:“龔”姓是怎么來的?歷史上姓“龔”的`名人有哪些?“龔”姓在我國人口中排名第幾?帶著這些問題,我對“龔”姓的歷史和現(xiàn)狀作了一次研究。
二、研究方法
1、查閱書籍和報刊。
2、詢問身邊的人。
3、上網(wǎng)查資料。
4、其他方法。
三、資料整理
來源:傳說周昭王的支庶子孫受封于翁山,后以邑為氏。宋初有翁乾度有6子,分別姓洪、江、翁方、龔、汪六姓,其中第五子分姓龔,其子孫也姓龔。共氏后來為了避仇,便改了自己的姓氏,有的在“共”旁加了三點水,變成了“洪”氏;有的“共”字上面加了一個“龍”字,就成了龔氏。
歷史名人:西漢時任渤海太守龔遂;清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和詩人龔自珍;近現(xiàn)代的抗日英雄龔華名;清代著名畫家龔賢;曾三舉孝廉的龔勝……
現(xiàn)狀:據(jù)統(tǒng)計,20xx年全國戶籍人口中,龔姓人口排名第89位。
四、研究結(jié)論
1、傳說,“龔”姓來源于周昭王的支庶子孫,共氏為了避仇改為“龔”姓。
2、歷史上,“龔”姓名人有:渤海太守龔遂、詩人龔自珍、抗日英雄龔華名、畫家龔賢、三舉孝廉的龔勝……他們在各個領域都閃耀著光芒。
3、20xx年,我國戶籍人口中,龔姓排名第89。
歷史研究報告9
一、提出的問題
我的媽媽姓黃,媽媽的親友也都姓黃,黃姓是怎么來的?黃姓是不是我國人口最多的姓氏?姓黃的名人有哪些?因為好奇心的驅(qū)使下我,所以我做了一次研究。
二、研究方法
1.查閱書籍
2.詢問身邊的人
3.其他方法
三、資料整理
來源:黃姓,中華姓氏之一。據(jù)《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等有關資料所載。帝舜時代,東夷部落的首領叫伯益,是“帝顓頊之苗裔”,因幫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賜姓嬴氏。傳說伯益的后裔有14支,其中的黃氏大約于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黃國,因被周朝封為子爵,又稱黃子國。春秋時期,楚國稱霸,只有黃國和隨國敢于抗衡。從夏朝2148年建立黃國公元前648年,經(jīng)歷1500年的古老黃國被楚國所吞并。亡國后的黃國子孫,以國名為氏,就是黃氏。
歷史名人:
黃姓在歷史上的名人,第一個讓我想起的就是三國東吳名將赤壁之戰(zhàn)主要功臣之一黃蓋。最讓人記起的是那句有名的'歇后語,周瑜打黃蓋——一個愿打,一個愿挨。
黃歇戰(zhàn)國時,楚國貴族戰(zhàn)國四公子之一,著名政治家。楚考烈王時任令尹,封地淮北12縣,門下食客3千。
黃飛鴻,武術界的一代宗師,也是一位濟世為懷、救死扶傷的名醫(yī)。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軼事,被世人廣為傳誦。
現(xiàn)狀:黃姓的人口約為2876萬,為全國第八大姓,大約占全國人口的2.2%
四、研究結(jié)論
1.黃姓的來源有許多種說法,上古時期,火神祝融之子陸終建立黃國,后來黃國被楚國所滅,其后代子孫分散到各地以原國名為氏稱黃姓,并尊陸終為得姓始祖。
2.黃姓的人口約為2876萬,分布極為廣泛,人口約占全國人口的2.2%,在中國最多的十個姓中排第八位,主要集中于長江以南地區(qū)。3.歷史長河中黃姓人才輩出,三國名將黃蓋,黃忠。一代宗師黃飛鴻。海南島紡織家黃道婆。中國歷史上最大的農(nóng)民起義領袖,黃巢。中華人民共和國原副總理黃菊……
歷史研究報告10
在班里,有許多同學姓“劉”,可我很好奇“劉”姓是從什么年代誕生的?他又有怎樣的'歷史呢?于是我寫了這個研究報告!一、調(diào)查方法。
通過上網(wǎng)查資料。
通過報刊得知劉姓的歷史。
通過書籍得知劉姓名人。
劉為華人第四大姓。起源有三;
、僭闯鲇谄钚。相傳帝堯姓伊祁,他的子孫有一支以祁為姓,被封在劉國(河北唐縣),后代稱劉氏。
、谠闯鲇诙判铡6挪膶O子士會在晉國任士師,晉襄公死后,士會去秦國接公子雍回國繼位,因晉國國內(nèi)有變故而留在秦國,其后世取姓劉(即“留”之意)。
、墼闯鲇诩。春秋時,周匡王封小兒子王季于劉邑(河南偃師縣南),號劉康公,后代也稱劉氏。劉姓歷史上望族很多。彭城劉隗家族、南陽劉瑾家族、諸城劉墉家族在中國歷史上舉足輕重。至于開劈大漢帝國的沛縣劉邦家族就更不用說了。漢高祖劉邦建立漢朝,劉氏你帝400多年;三國時劉備建立蜀漢,兩代稱帝43年;南北朝劉裕建立宋,歷時60年;元末劉伯溫輔佐朱元璋建立明朝,統(tǒng)一中國276年?梢妱⑹仙朴诮ɑI(yè).
歷史研究報告11
一、問題的提出
在我們班里只有三個同學姓張(包括我),上網(wǎng)一查關于張姓的資料,我嚇了一跳,張姓的人口還不少呢!是我國排名老三的姓氏,于是,我對張姓有了興趣,便對張姓的歷史和現(xiàn)狀做了一次調(diào)查。
二、調(diào)查方法
1、上網(wǎng)瀏覽
2、查閱書籍
3、通過問父母,掌握關于張姓的名人及故事。
四、結(jié)論
1、在歷史的長河中,張姓人才輩出。有漢初大臣張良、唐朝名相張九齡、晉代文學家張翰、清代詩人張問陶、現(xiàn)代國畫家張大千、清代詞畫家張子祥、宋代詩人張耒、西漢外交家張騫、東漢科學家、文學家張衡。
2、張姓出自皇帝之后代揮。得姓始祖:張揮。黃帝少昊青陽氏第五子,自幼聰明過人,愛動腦筋。他從星星的組合中得到了啟發(fā),發(fā)明了弓。于是黃帝封揮為制造弓的官叫“弓正!
3、20xx年,我國戶籍人口最多的姓氏是“王”,“李”姓排在第二,其次是“張”姓。根據(jù)公安部治安管理局對中國戶籍人口的統(tǒng)計分析顯示,張姓人口在中國姓氏中排在第三位,有近1億人,占中國人口總數(shù)的7.1%
活動五:漢字字體的演變
漢字經(jīng)過了6000多年的演變,前后經(jīng)歷了甲骨文—金文—小篆—楷書—行書—草書。這七種字體。被稱為“漢字七體”。
活動六、制作漢字印章
漢字文化是中國古代文化流傳下來的不可多得的一份遺產(chǎn)。作為漢字文化發(fā)展過程中的一部分,我們更應該了解漢字,把漢字當作真正的中華民族的.瑰寶來傳承。
漢字千年,它是我的身軀,是我軀殼中的血管,是我血管中奔騰的血液,是我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脊梁。
漢字的奇妙在書法家的手中發(fā)揮得淋漓盡致,一點、一橫、一豎、一撇在書法家手中變成了小精靈或舞者躍動的優(yōu)美舞姿。
我愛漢字!
歷史研究報告12
一、問題的提出
“楊”姓是中華姓氏之一,因為我姓“楊”,我想了解一下“楊”姓的起源和發(fā)展。
二、研究方法
上網(wǎng)查閱資料
查閱相關書籍
三、調(diào)查研究情況及資料整理
據(jù)說最早源于春秋時期的楊國(今山西省洪洞縣),為隋朝、南吳的國姓,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姬姓及少數(shù)民族改姓等。楊伯僑為得姓始祖。楊姓在宋版《百家姓》位列第16位。至20xx年2月,楊姓總?cè)丝诩s有4270萬,是中國人口第6大姓。其中,四川楊姓人口約有380萬,是楊姓第一大省。
“楊”是太陽的意思,由“木”和“[”組成!澳尽敝阜錾,也稱楊樹,生長在東方大海上的湯谷(在今連云港云合山),“[”古同“陽”,是“日升湯谷”的形象描寫。以此為圖騰的始祖就是古老的楊氏族,由此產(chǎn)生了楊姓族徽,最終形成了姓氏。
四、研究結(jié)果
楊姓的歷史源遠流長,楊姓的發(fā)源也在今山西省汾水中游霍縣一帶,后來繁衍分布至今河南境內(nèi),成為后世楊姓發(fā)展的主流。我為自己是一個楊姓人而感到驕傲和自豪!
歷史研究報告13
一、問題的提出
我們學校有不少同學姓王,我有好幾個鄰居也姓王,那么“王”這個姓氏是怎么來的?歷史上姓王的名人有哪些?現(xiàn)在的“王”姓是不是我國人口最多的姓氏?帶著這些問題我要對“王”姓的歷史和現(xiàn)狀做了一次研究。
二、研究方法
1、可以查閱書籍和網(wǎng)絡。
2、詢問身邊的'人。
3、其他方法。
三、資料整理
類別內(nèi)容
來源王姓是中華姓氏之一,主要源自姬姓,部分源自子姓、媯姓和少數(shù)民族改姓,東周時期的姬晉為王姓始祖。王由三橫一豎構(gòu)成,三橫代表天、地、人,一豎貫通天、地、人,代表天、地、人都要歸“王”管的哲學。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統(tǒng)治者被稱為“王”,“王”作為姓氏即來源于“王”這個至尊之位。
歷史名人王羲之是東晉時期書法家,被譽為“書圣”;唐代的王勃與楊桐,盧照鄰,駱賓王并稱為“王楊盧駱”、“初唐四杰”;唐朝的王維是著名的詩人、畫家,并被譽為“詩佛”;北宋的王安石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
現(xiàn)狀王姓的現(xiàn)狀,王姓屬于三大姓之一,遍布全國各地,這就是現(xiàn)狀。趙錢孫李周吳鄭王王姓歷史上是排第八,但是現(xiàn)在姓王的比較多,是屬于前四的大姓,所以說王氏王姓家族還是比較旺盛的。
四、研究結(jié)論
1、傳說“王”姓主要源自姬姓,部分源自子姓、媯姓和少數(shù)民族改姓,東周時期的姬晉為王姓始祖。
2、歷史上,“王”姓名人輩出。有“書圣”王羲之、初唐四杰之一王維、唐朝著名詩人、畫家王偉、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王安石……他們在各個領域都閃耀著亮眼的光芒。
3、現(xiàn)在姓王的人比較多,是屬于姓氏前四的大姓,所以現(xiàn)在王氏王姓家族是比較旺盛的。
歷史研究報告14
一、問題的提出
書上有一篇關于“李”姓的研究報告,讓我明白了,姓氏也是一種文化,想起了我的姓—王,便想出了調(diào)查王姓歷史的題目。
二、調(diào)查方法
查閱有關中華姓氏的書籍,閱讀報刊,上網(wǎng)瀏覽,了解王姓的來源和王姓的歷史名人。
走訪有關部門了解王姓人口和分布情況。
通過多種途徑收集王姓的名人故事。
三、調(diào)查情況和資料整理
四、結(jié)論
1、我國的`王姓源遠流長,傳說先秦時期東周靈王有太子晉,太子晉聰明早慧,才識過人。后來,洪水泛濫成災,太子晉獻計靈王,沒想到靈王不但不聽,還廢掉了太子晉的名位。為紀念太子晉是王族身份,他的家人都更為“王”姓。也有改姓的,王族之后都改為“王”姓,大臣們也紛紛效仿。我們認為,大量別的姓氏改為王姓,是王姓人口快速增長的主要原因。
2、王氏的眾多分支中數(shù)來仍以源自周文王姬姓子孫的那一支名氣最大。這一支王姓源自原來的周朝,也即今天的甘肅、陜西西安一帶,其后來的主要分封之地在今山東省境。據(jù)考證,福州王氏發(fā)源于山東瑯琊王氏,以王審之為福州王氏的祖先代表。
3、王姓歷史久遠,加之支系眾多,世族繁盛,代代名人層出不窮。如戰(zhàn)國時期授蘇秦、張儀縱橫術的“鬼谷先生”王詡,樼鸬耐豸酥、王獻之父子的書法千古留名。唐代有著《滕王閣序》的“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有“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大詩人王維、王昌齡。有著名的文學家政治家王安石。元曲的代表作家王實甫,所著《西廂記》堪稱經(jīng)典,F(xiàn)代名人有:科學家王選、中國馬克思主義經(jīng)濟學家王亞南、中國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王稼祥、被授予共和國上將軍銜王震……我為王姓祖先創(chuàng)造的輝煌感到自豪。
4、據(jù)20xx年統(tǒng)計,王姓是中國人口最多的姓氏,王姓人口數(shù)量達9288.1萬人。在20xx年國家重新統(tǒng)計了一番,把百家姓定了下來,目前王姓排第二,李姓人口數(shù)量現(xiàn)在排第一。
歷史研究報告15
一、問題的提出
我姓“何”,我對我的姓氏有幾個問題想要問!昂巍毙帐窃趺磥淼?歷史上姓“何”的名人有哪些?現(xiàn)在姓“何”的中國人有多少?帶著這些問題,我對“何”姓的.歷史和現(xiàn)狀做了一些研究。
二、研究方法
1、查閱書籍資料
2、查閱網(wǎng)絡資料
3、詢問家長
4、其他方法
三、資料整理
“何”姓來源:
1、出自“姬”姓。周武王姬發(fā)之子封于韓,滅國。其后裔韓武子仕晉,封于韓原,以地為氏。后來與趙、魏三家分晉,成為諸侯。秦始皇滅六國,“韓”氏族裔遁逃江淮之間,因改姓“何”。
2、他姓改姓。東漢靈帝大將軍何進異父弟朱苗為車騎將軍,改姓“何”。另有南方“郝”姓由于古代語音流傳后來書寫作“何”。
3、賜姓。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后,推行漢化,鮮卑姓“賀拔”氏改為漢姓“何”氏。元末吐蕃宣撫使鎖南之子銘歸順明朝,世襲河州衛(wèi)指揮同知,賜姓“何”氏。
4、少數(shù)民族中的“何”姓。在我國漢唐時期的西域地區(qū),有月氏人建立的康居政權(quán),原居祁連山北的昭武城。西域的米、史、曹、何、安、小安、那色波、烏那昌、穆等政權(quán)先后歸附了康國,均以昭武為姓,以示不忘其本。史稱“昭武九姓”,而“何”則是其中之一。
歷史名人:
1、何進:東漢末年靈帝時外戚、大將軍。南陽郡宛縣(今河南省南陽市)人,何皇后的異母兄。時黃巾起義拜進為大將軍,率軍衛(wèi)鎮(zhèn)京師,以功封慎侯,及靈帝崩,皇子辯即位,以主幼宮廷內(nèi)外不安,進謀誅宦官不密,反為所害。
2、何仙姑:傳說中的女仙名,八仙之一,她一生博愛仁慈,經(jīng)常施藥施醫(yī)給貧苦人,博得民間廣泛敬仰。因此,名登仙籍,為全國人民所紀念。
3、何紹基:別號東洲居士,湖南道州(今道縣)人,晚清詩人、畫家、書法家。
4、何應欽:(1890-1987)貴州興義人,畢業(yè)于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回國后任貴州講武學校校長,黃埔軍?偨坦,政府軍政部長,抗戰(zhàn)任總參謀長,中國戰(zhàn)區(qū)陸軍總司令,1945年代表中國政府接受日本政府代表岡村寧次投降,后曾任國防部長,行政院長。
5、何香凝:(1878-1972)廣東南海人,女權(quán)運動的先驅(qū)之一,民革主要創(chuàng)始人,民國元老,建立民國的功臣,孫中山“三大政策”的忠實執(zhí)行者,抗日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一個方面軍,也是新中國創(chuàng)始人之一。何香凝是中國國民黨左派的杰出代表、著名政治活動家、畫家。
……
人口現(xiàn)狀:
目前“何”姓人口在全國的數(shù)量約為1700萬,占全國大姓的第17位,占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一點二。在分布上,除遍布全國各地之外,呈現(xiàn)出南方較多,北方較少的分布格局。
四、研究結(jié)論
1、我國的“何”姓源遠流長,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
2、“何”姓人才輩出。有東漢大將軍何進、晚清書法家何紹基、黃埔軍校教官何應欽、女權(quán)運動先驅(qū)何香凝……他們在各個領域都閃耀著光芒。
3、“何”姓在全國姓氏中排名第17位,人口約1700萬,占全國總?cè)丝诘?.2%。
【歷史研究報告】相關文章:
歷史課題研究報告06-27
歷史人物研究報告06-28
歷史研究報告02-21
歷史研究報告06-03
歷史研究報告[經(jīng)典]06-04
恐龍歷史研究報告06-28
王姓的歷史研究報告06-27
王氏的歷史研究報告06-27
朱姓歷史研究報告06-28
歷史研究報告15篇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