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综合丝袜日本网手机版,日韩欧美中文字幕在线三区,亚洲精品国产品国语在线,极品在线观看视频婷婷

      <small id="aebxz"><menu id="aebxz"></menu></small>
    1. 歷史必修三第一單元知識點熱

      時間:2024-06-17 11:00:37 歷史 我要投稿

      歷史必修三第一單元知識點熱

        在平平淡淡的學習中,不管我們學什么,都需要掌握一些知識點,知識點也可以通俗的理解為重要的內容。哪些知識點能夠真正幫助到我們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歷史必修三第一單元知識點熱,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歷史必修三第一單元知識點熱

        第1課“百家爭鳴”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基礎解讀】

        一、“百家爭鳴”局面出現的原因及評價

        1、原因:

        (1)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中國社會發(fā)生重大變革。社會地位較低的士,受到各諸侯國統(tǒng)治者的重用。他們代表本階層或政治派別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張。

       。2)政治和經濟大變動,導致教育和學術領域也發(fā)生變化。社會上形成一些以傳播文化、發(fā)展學術為宗旨的學者和思想流派。這些學者和思想流派,被稱為“諸子百家”。

       。3)學派之間的互相詰難、批駁,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同時,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體系。

        2、評價:

        “百家爭鳴”是中國歷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是中國學術文化、思想道德發(fā)展的重要階段,奠定了中國思想文化發(fā)展的基礎。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源頭。

        二、孔子和早期儒學

        1、孔子生平: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魯國人,是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理論家,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后人尊稱“至圣”。

        2、早期儒學:

       。1)孔子創(chuàng)立儒家學派?鬃拥乃枷牒诵氖恰叭省。他認為仁就是愛人,人與人之間要互相愛護,融洽相處;要做到待人寬容,“已所不欲,勿施于人”?鬃訌娬{統(tǒng)治者要以德治民,愛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孔子首創(chuàng)私人講學,主張“有教無類”,打破了貴族壟斷文化教育的局面。

       。2)孟子和荀子是儒家學派的兩位重要代表人物。孟子發(fā)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張實行“仁政”,進一步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本思想。在倫理觀上,孟子主張“性本善”。

        荀子也主張統(tǒng)治者施政用“仁義”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的論斷。

        (3)孟子、荀子對儒家思想加以總結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學派的積極合理成分,使儒學體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適應社會的需要。

        三、道家和法家

        1、道家:

        (1)老子,道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老子認為世界萬物的本原是“道”。他強調一切要順應自然,提倡清靜無為、知足寡欲。他指出動蕩的社會的根源,在于人們的行為違背了自然,提出“無為而治”的政治主張。

        (2)莊子,繼承和發(fā)展了老子的學說。

        2、法家:

        法家學派的集大成者是戰(zhàn)國末期的韓非子。主張君主要以法治國,利用權術駕馭大臣,以絕對的來震懾臣民,提出了系統(tǒng)的法治理論。法家把君主的權力提高到極點,迎合了建立大一統(tǒng)專制國家的歷史發(fā)展趨勢。

        第2課“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基礎解讀】

        一、從“無為”到“有為”

       。1)原因:秦末戰(zhàn)火頻繁,社會經濟破壞嚴重。

       。2)目的:為了恢復生產和安定人心,統(tǒng)治者吸取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采取與民休息的政策。

       。3)措施:減輕田租、赦免自賣為奴婢者為庶人、讓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并免除一定的賦稅和徭役等。

       。4)結果:經過六十多年的休養(yǎng)生息,漢朝的經濟實力逐漸恢復和增強,人民生活安定,社會繁榮,國力日盛。

        (5)漢初面臨的社會問題:

        內:諸侯國的勢力日益膨脹,土地兼并嚴重,割據局面正在形成。

        外:匈奴為患,邊關危機,威脅著西漢的穩(wěn)定。

        (6)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適應國家統(tǒng)一形勢的發(fā)展需要,積極有為的政治思想成為時代的需要。

        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1、董仲舒其人:

        漢代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把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陰陽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形成了新的儒學體系。漢武帝在位期間,董仲舒曾三次參加對策,闡發(fā)他的儒學思想。

        2、董仲舒的思想主張:

       。1)為適應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統(tǒng)”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提出不在儒家六經范圍之內的各家學術都應罷黜。

       。2)為了加強君權,董仲舒宣揚“君權神授”。他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應”學說。

        (3)董仲舒還提出了“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和仁、義、禮、智、信五種為人處世的道德標準,后人歸納為“三綱五!薄

        三、儒學成為正統(tǒng)

        1、儒學興起的原因:

        漢武帝起用很多儒學家參與國家大政。儒家學說成為政府選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標準。士人紛紛研習儒家經典,儒學得以大興。

        2、儒學教育狀況:

       。1)儒家經典成為國家規(guī)定的教科書。設立專事研究和傳播五經的教官,稱為“博士”。自此,教育為儒家所壟斷。

       。2)興辦太學,儒家五經博士負責教授,學完經考試合格后即可到政府任官。太學的興辦,打破了以往由貴族官僚世代為官的陳規(guī),使非貴族官僚家庭的子弟也可憑太學資格做官;同時也大大提高了儒學的地位。

       。3)在全國各郡縣設立學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統(tǒng)。儒學于各郡縣得到推廣,在民間開始處于獨尊的地位。

        3、結果:儒家思想成為歷代統(tǒng)治者推崇的正統(tǒng)思想,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流。

        第3課宋明理學

        一、三教合一

        【基礎解讀】

        1、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新發(fā)展:

        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道教也在民間廣為傳播。儒學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發(fā)展。

        2、隋朝:

        儒學家提出“三教合歸儒”的主張,又稱“三教合一”,主張以儒學為主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論。

        3、唐朝:

        統(tǒng)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禮佛、崇儒。佛教和道教開始挑戰(zhàn)儒學的正統(tǒng)地位,儒學大師韓愈率先提出復興儒學。

        二、程朱理學:

        1、程朱理學產生的背景原因:

       。1)統(tǒng)治者支持:長期的混亂,不利于大一統(tǒng)的穩(wěn)定和鞏固,宋代統(tǒng)治者倡導尊儒讀經。

       。2)儒家學者的努力:展開了復興儒學、抨擊佛道的活動;融合了佛道思想來解釋儒家義理,形成了以理為核心的新儒學體系——“理學”。

       。3)代表人物:北宋時期的程顥、程頤兄弟和南宋時期的朱熹,成就最為突出,所以“理學”也稱為“程朱理學”。

        2、程朱理學的內涵:

       。1)程顥、程頤的思想主張:

        天理是宇宙萬物的本原。萬物只有一個天理,主張先有理而后有物。這是理學的核心思想。

       。2)朱熹的思想主張:

        朱熹是理學集大成者。強調理之源在于天理,而天理就是作為道德規(guī)范的三綱五常。強調“存天理,滅人欲”。

        3、程朱理學的影響:程朱理學適應了統(tǒng)治階級的政治需要,有力地維護了封建專制統(tǒng)治。朱熹編著的《四書章句集注》,成為后世科舉考試依據的教科書。朱熹的學術思想還傳播到日本、朝鮮乃至歐洲;在日本和朝鮮,甚至形成“朱子學”學派。

        三、陸王心學

        1、陸九淵的思想主張:

        把“心”作為宇宙萬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張;強調“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認為天地萬物都在心中。

        2、王陽明心學出現的背景:

       。1)明中期以后,階級矛盾日益尖銳,動蕩不安,封建專制統(tǒng)治陷入危機。

        (2)王陽明繼承和發(fā)展了陸九淵的學說,成為心學的集大成者。

        3、王陽明的思想主張:

       。1)更多地吸取了佛教的“心外無佛,即心是佛”思想,宣揚“心外無物”“心外無理”的命題。

        (2)在認識論上,他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學說。

        4、評價:

        明朝中期以后,陸王心學得到廣泛傳播。宋明理學歷經幾百年的發(fā)展,對中國社會政治、文化教育以及倫理道德都產生了深遠影響。但是,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并不能科學地說明人的認識和實踐的關系。

        第4課明清之際活躍的儒家思想

        【基礎解讀】

        一、李贄的離經叛道

        1、李贄離經叛道思想形成的社會背景:

       。1)中國社會內在矛盾空前尖銳。

       。2)江南一帶工商業(yè)者成為社會上不可忽視的力量。

       。3)社會吏治腐敗,奸佞當道。

       。4)李贄目睹了官場的污濁和道學家的偽善,不愿與他們同流,形成了離經叛道的不羈性格。

        2、李贄的思想主張:指出孔子不是天生圣人,儒家經典也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論。他認為是非標準依照時代變化而變化,反對以孔子的是非為標準。他批判道學家“存天理,滅人欲”的虛假說教,強調人正當的私欲。

        二、明清時期的三大進步思想家

        1、黃宗羲的思想主張:

       。1)對君主專制制度進行猛烈抨擊,尖銳地揭露君主專制是天下之大害。

        (2)提出“天下為主,君為客”的民主思想。

       。3)影響:黃宗羲的政治主張抨擊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對以后反專制斗爭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2、顧炎武倡導經世致用:

       。1)主張走出家門,到實踐中求真知,力求解決國計民生的現實問題。

       。2)著述《天下郡國利病書》。這部書記述了山川形勢、物產風俗、民生利弊,有很高的實用價值。

       。3)影響:顧炎武以他崇實致用的學風和鍥而不舍的學術實踐,開一代樸實學風的先河。

        3、王夫之的唯物思想

        (1)思想來源:他繼承了以前思想家的唯物思想,并加以發(fā)展。

       。2)思想主張:王夫之認為世界是物質的,一切事物都是客觀存在的實體;在認識論方面,他認為主觀的認識是由客觀對象引起的,一切事物通過考察研究都是可以認識的。他還認為靜止是相對的,運動是絕對的,具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

        (3)影響:王夫之的唯物思想,啟示了近代人們的思維方法,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4、進步思想家思想的積極意義:

        黃宗羲、顧炎武和王夫之三位進步思想家對傳統(tǒng)儒學的批判繼承,促使我國傳統(tǒng)文化重新煥發(fā)了生機,對后世產生了巨大影響。

        歷史必修三學習方法

        尋找知識點的內在聯(lián)系和規(guī)律

        平時的復習中要注意掌握歷史單元特征和發(fā)展趨勢,注意各個知識點之間的聯(lián)系。有些知識點是有一定的規(guī)律的。

        如要理解中國古代各個朝代的經濟發(fā)展的原因時,主要是“生產技術的提高”、“經濟政策的調整”、“社會秩序的安定”、“民族融合的加強”、“中外經濟的交流”、“人民辛勤勞動”等;講經濟發(fā)展的表現,主要是從農業(yè)、手工業(yè)、商業(yè)、中外經濟交流幾個方面去總結。

      【歷史必修三第一單元知識點熱】相關文章:

      歷史必修三第一單元知識點【熱】01-06

      歷史必修三第一單元知識點11-08

      (經典)歷史必修三第一單元知識點01-20

      (優(yōu)選)歷史必修三第一單元知識點04-18

      人教版歷史必修三第一單元試卷07-04

      歷史必修三知識點總結02-10

      【熱】必修二歷史知識點01-06

      必修二歷史知識點【熱】03-08

      高中歷史必修一第一單元知識歸納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