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的小故事25個
故事一般都和原始人類的生產生活有密切關系,他們迫切地希望認識自然,于是便以自身為依據,想象天地萬物都像人一樣,有著生命和意志。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科技的小故事 1
一天,小壁虎在墻角捉蚊子,一條蛇咬住了他的尾巴。
小壁虎慌忙逃跑,一使勁兒,尾巴掙斷了。沒有尾巴多難看!小壁虎難過極了。
小壁虎傷心地爬到屋檐下,他看見燕子在空中擺著尾巴飛翔,眼睛一亮:“我可以借條尾巴呀!”
于是,小壁虎對著燕子說:“燕子阿姨,您的尾巴借給我行嗎?”
燕子說:“不行呀,我飛的時候,要用尾巴控制方向呢!毙”诨⒏鎰e了燕子,決定繼續(xù)去借尾巴。
小壁虎沿著墻壁向下爬的時候,看到一只小老鼠擺動著尾巴向上爬。
小壁虎說:“老鼠哥哥,您的尾巴借給我行嗎?”小老鼠說:“這可不行,我爬行的時候需要尾巴幫忙。”小壁虎說聲“再見”,然后繼續(xù)向遠方爬去。
小壁虎剛爬到小河邊,看到河面上冒出一串水花,他走近一看,原來是小魚在河里搖尾巴呢。
小壁虎說:“小魚姐姐,您的尾巴借給我行嗎?”小魚說:“真對不起,我要用尾巴撥水呢。”小壁虎一點都不灰心,又向前爬去。
小壁虎沿著樹干向上爬,他聽到“嗒嗒—嗒嗒—”的聲音,抬頭一看,原來是啄木鳥在捉蟲子呢。
小壁虎說:“啄木鳥先生,您的尾巴借給我行嗎?”啄木鳥說:“不行呀,你瞧,我要用尾巴支撐身體呢!毙”诨Ⅻc點頭,繼續(xù)向前爬去。
小壁虎爬呀爬,爬到草地上。草地上馬兒在奔跑,尾巴揚起來,真神氣!
小壁虎沖著一匹正在吃草的馬兒說:“馬大哥,您的尾巴借給我行嗎?”馬兒說:“不行呀,我跑的時候要用尾巴保持平衡:我停下來的時候,要用尾巴驅趕蚊子和蒼蠅。”小壁虎借不到尾巴,又累又難過,他想回家了。
小壁虎默默地往家里爬去,一邊爬一邊想:“大家的尾巴都那么有用,我借不到尾巴了,怎么辦呢?”
一回到家,小壁虎就鉆進媽媽懷里,把借尾巴的`事告訴了媽媽。
媽媽笑著說:“傻孩子,你轉過身子看看!毙”诨⑥D身一看,高興地大叫起來:“我長出一條新尾巴啦!我的尾巴是最棒的!
科技的小故事 2
河對岸有一片櫻桃林。櫻桃熟透了,像一個個小紅燈籠掛在樹上。小老鼠眼巴巴地在河這邊看著,口水滴滴答答往下落。
小老鼠撿到半只椰子殼,它用椰子殼做了一只小船。小老鼠撐著椰子殼小船來到河對岸,它拴好小船,上了岸。
小老鼠使勁地爬上櫻桃樹,摘了好多好多紅櫻桃。小船里裝滿了紅櫻桃,小船往水里慢慢地沉下去,可是小老鼠只管一個勁地往船上裝紅櫻桃,他一點兒也不知道。
小老鼠跳上船往對岸劃去,才劃幾下,小船就沉到河里去了!熬让!我不會游泳!”小老鼠大叫。
在河對岸玩的朋友們看到了,都急著想救小老鼠,可是他們誰也不會游泳。
莽撞的跳跳猴抱起一塊石頭,扔到了河里!皳渫ā,石頭一下子就沉了下去,濺起的大水花讓小老鼠更害怕了。
花斑貓脫下外套扔到小老鼠身邊,剛開始衣服是浮在水面上的。小老鼠剛爬上衣服,浸透水的.衣服就開始往水里沉了。
咪咪兔把積木扔到小老鼠身邊,剛開始積木是浮在水面上的。小老鼠剛爬上積木,積木太小,載不動小老鼠,也沉了下去。
皮皮狗飛起一腳,把皮球踢到了小老鼠的身邊,皮球浮在了水面上。小老鼠爬上了皮球,皮球帶著小老鼠晃呀晃,晃到了岸邊,小老鼠得救了。
河里的小魚游出了水面問:“剛才是誰送來的紅櫻桃?真甜!謝謝啦!”小魚們還把椰子殼小船從河底推了上來?湛盏男〈指≡谒嫔狭,小老鼠又有自己的小船了。
小老鼠又要劃船去摘紅櫻桃了,他想摘了紅櫻桃和朋友們一起分享。不過這次他會少裝一點兒紅櫻桃,不會讓自己沉到河里去了。
科技的小故事 3
種牛痘的來歷
十八世紀的英國流傳一種叫天花的病毒。人們非常害怕它,得這種病的人四個中就有一個會死,其他三個也會變成麻子。
琴納是英國一位非常有責任心的醫(yī)生,他看到許多人因為得這個病而死去,感到非常的傷心,他發(fā)誓一定要想出一個好辦法來對付這個病毒。
有一天,他去統(tǒng)計村里死于天花這個病毒的人數(shù)。他挨家挨戶登記的時候,發(fā)現(xiàn)差不多每家都有被天花奪去生命的人,可是當他檢查到一個奶牛廠時,看見了一個奇怪的現(xiàn)象:奶牛廠的擠奶姑娘竟沒有一個死于天花或變成麻子的。這是怎么回事啊?琴納猜想,這一定與牛有關。于是他就問擠奶姑娘“你們的牛會不會得天花啊?”擠奶姑娘告訴他說“牛也會得的,可是牛死去的很少,也不會變成麻子,只是皮膚上會有一些小膿包!鼻偌{想:“擠奶姑娘不得天花可與牛的天花有關!币苍S是牛的抵抗力很強,所以得了天花也是很輕微的,擠奶姑娘在擠奶的時候手指沾到了牛的濃漿,也得了天花,但從牛的`身上傳染的天花反應卻是很輕微的。他還發(fā)現(xiàn)得過一次的人以后再也不會得天花了。也許是他們得了一次以后人體就會產生一種“免疫力”。擠奶姑娘得了一次輕微的天花以后也獲得了免疫力。
經過了8年的努力,琴納終于發(fā)現(xiàn):從牛身上獲得的濃漿,接種到人的身上,會像擠奶姑娘那得輕微天花,以后就不患天花了。
1796年他在一個名叫菲普斯的男孩身上種牛痘獲得了成功。從此,人們再也不怕天花了。
科技的小故事 4
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我國力學事業(yè)的奠基人之一,被稱為導彈之父。
錢學森3歲時就有非凡的記憶力,能背誦上百首唐詩、宋詞,還能用心算加減乘除。大家稱他為“神童”。
在5歲時,他已可讀懂《水滸》了。他對爸爸說:“英雄如果不是天上的`星星變的,那我也可以做英雄了!卑职终f:“你也可以做英雄。但是,必須好好讀書,努力學習知識,貢獻社會”。
其實在小學低年級時期,男孩子最喜歡玩用廢紙折的飛鏢。每次比試,總是錢學森扔得最遠,投得最準。同學們不服氣,撿起他折的飛鏢仔細研究,原來他折疊的飛鏢有棱有角,特別規(guī)正,所以投起來空氣阻力很;投扔時又會利用風向風力,難怪每回都數(shù)他投得最遠最準呢!小小年紀的錢學森居然領悟了某些空氣動力學的常識,這不僅使同學們,而且使老師也驚嘆不已。
20多年后,錢學森果然成了國際知名的力學和空氣動力學家。
科技的小故事 5
一天,實驗室里霧騰騰,諾貝爾正在忘我地工作,他的哥哥來找他,說:“諾貝爾,我正在整理我們家族的家譜,你是名聞世界的人物,沒有你的自傳怎么行呢?你寫份自傳吧! “哥哥,不用吧!
“那怎么行呢?”諾貝爾的哥哥勸說道,“弟弟,你寫自傳并不是為你自己,而是為我們家族呀!你寫吧。我們家族的家譜里有你的自傳,就會增添光彩的!” 諾貝爾還是不同意,他哥哥就反復勸說,最后,甚至是哀求了:“弟弟,你是怕耽誤你的時間嗎?如果那樣,你就說說,我來記錄、整理吧!
“我實難從命!敝Z貝爾態(tài)度謙遜,但語氣堅定地說,“我不能寫自傳,在宇宙漩渦中有恒河沙粒那么多的星球,而無足輕重的我們,有甚么值得寫的喲!” 原來如此!他認為自己做的一切只是為人類該做的一點點事而己,為甚么要拿對人類的一點點貢獻去換取榮譽呢。因此,他始終不答應。 諾貝爾的哥哥只好嘆息著走了。諾貝爾又埋頭做起實驗來。
諾貝爾的遺囑,是他理想的精華,心血的結晶。雖然他身擁巨富,卻不愿把財產分配給親友們。他認為:大宗財產是阻滯人類才能的禍害,凡擁有財富的`人,只應給子女留下必須的教育費用,如果留下過多的錢財,那是獎勵懈惰,使他們不能發(fā)展自己的才干。
因此,他不顧親友們的反對,決定用自己的全部財產,設立諾貝爾獎金,獎勵當代的世界精英。
科技的小故事 6
球拍纏布也要講科學
除了給羽毛球拍注入高科技,球拍手柄上纏膠布也要科學。例如對于林丹這種以扣殺為撒手锏的力量型球手來講,手柄上纏質感較粗的布,能夠增加拍柄的.摩擦力,使握拍時即使手心出汗也能盡量保持握拍的穩(wěn)定性。
而對于雙打選手的球拍來說,膠布一般會纏得偏上,甚至纏到中桿的中段。由于雙打要求網前的快速變化,這種纏布方法能讓球拍變短,從而像武俠片里的短匕首一樣,靈活移動,出招制勝。
科技的小故事 7
在英國歷史上曾有過這樣兩個決策失誤,在今天看來似乎有些可笑,但卻能發(fā)人深思。
一是否決將電力引進千家萬戶。當時英國的有識之士經過充分的研究論證之后提出,電能是偉大的新型能源,對人類的發(fā)展將產生不可估量的巨大影響,倫敦應該率先普及使用。但是,在議會辯論的時候,那些反對者說:“如果把電通到千家萬戶之后,每一戶人家至少都得有一個電插頭吧?那個電插頭的殺傷力絕對不可低估,簡直就是現(xiàn)代化的殺傷性武器!如果在全倫敦、全英國普及用電,就等于是給每一個英國人,都發(fā)了一把槍!”就連深受國人尊敬的女王也站出來旗幟鮮明地表示反對:“我呼吁,我們所有的英國子民都舉起堅決反對的手!苯Y果,普及用電的提議在接連不斷的幾次表決中都沒有能通過。
另一個決策失誤,是否決將煤氣引進千家萬戶。當議會辯論時,那些反對者說:“如果千家萬戶都用煤氣,肯定需要儲存煤氣的巨大煤氣罐吧?把那么多個大煤氣罐擺放在倫敦,那就等于放了數(shù)個巨大的炸藥包。任何一個國家總有一些壞人,如果這些壞人自己不想活了,一旦把巨大的'‘炸藥包’點著,兩千多年的文明古城豈不是毀于一旦了嗎?”就這樣,英國上議院連續(xù)兩次表決,否定了在倫敦使用煤氣的提議。
盡管今天世界各國早已普及了電力和煤氣,但這兩個決策失誤,還是被英國的一些大學作為汲取教訓的案例選入了決策學的培訓教材。教材還寫下了這樣的一段話:任何一個新生事物,都會出現(xiàn)利害兩種可能。在任何時候,興利除弊都是可能的。我們切不可用消極的心態(tài)對待新生事物,更不能夸大危害,把自己嚇倒。
科技的小故事 8
魔術師——科技將壞處變成好處。有的時候也將好處變成了壞處。
就說我們的家鄉(xiāng)吧。剛到村頭你就會發(fā)現(xiàn)以前一下雨就會出現(xiàn)的泥坑的窄小的泥路,F(xiàn)在變成了寬闊明亮的大馬路。那些毛草屋和瓦屋也不翼而飛,取代它的是一幢幢高樓大廈和小樓,以前又臭又臟的平安河,現(xiàn)在有人在下面洗澡了。水變的非常干凈,魚和蝦都可以看見。而且上面還修了一座平安橋。河的兩邊種著許多重柳,柳枝翩翩起舞,好看極了。而以前卻是一些白色的垃圾和一些爛水果。以前平安街上有許多小販就在那里賣東西,F(xiàn)在卻沒有小販了,就算你坐在地上也一塵不染。
壞處就是現(xiàn)在科技發(fā)達了,但是人類還不足將以前清鮮的`空氣,搞的烏煙瘴氣的,并制造了寶馬、奔馳、奧迪、摩托車以及一些能排出黑煙的機動車。將黑氣排放出來,不僅污染空氣,而且對人體有害。還有一些工廠也會排放出黑氣。我希望人類也能將這些工廠變成一架機械。
傳遞信息的方式也改變了。以前發(fā)個信件,得要驛差跑好幾天,現(xiàn)在一個因特網一秒鐘搞定。以前最快也要聽廣播獲取資料,或查閱書刊,F(xiàn)在都是看電視、上網查尋,而且速度極快。
現(xiàn)在不僅社會改變了,家庭也在改變。因為我的爸爸是管理水質的,我的媽媽是管理馬路清潔的。他們經常因為家里人的一些不良的行為而吵架,F(xiàn)在好了。他們每天臉上都掛著微笑,不只我家別的家也這樣。
因為現(xiàn)在什么都變好了,我們小學生因為受到了好的影響,所以變的精神倍加,知識豐富使我們做得人上人。
其實科技在改變著我們的生活。只要我們留心觀察,就會感受到變化的力量。
科技的小故事 9
發(fā)明家愛迪生是世界聞名的。他小時候因為家里窮, 只上了3 個月學, 十一二歲就開始賣報。他熱愛科學, 常常把錢節(jié)省下來, 買科學書報和化學藥品。他做實驗的器具, 是從垃圾堆里揀來的一些瓶瓶罐罐。
在愛迪生12 歲的時候, 在火車上賣報。火車上有一節(jié)給乘客吸煙的專用車廂,車長同意他在那里占用一個角落。他把化學藥品和瓶瓶罐罐都搬到那里, 賣完了報, 就做各種有趣的實驗。
有一次, 火車開動的`時候猛地一震, 把一瓶白磷震倒了。磷一遇到空氣馬上燃燒起來。許多人趕來, 和愛迪生一起把火撲滅了。車長氣極了, 把愛迪生做實驗的東西全扔了出去, 還狠狠打了他一個耳光, 把他的一只耳朵打聾了。愛迪生鉆研科學的決心沒有動搖。他省吃儉用, 重新做起化學實驗來。有一次, 硫酸燒毀了他的衣服; 還有一次, 硝酸差一點兒弄瞎了他的眼晴。他沒有被危險嚇倒, 還是頑強地做實驗。
愛迪生試制電燈, 為了找到一種價錢便宜、使用時間長的燈絲, 不知做了多少次實驗。他常常在實驗室里一連工作幾十個小時, 實在太累了, 就躺在實驗臺上睡一會兒。他這樣不懈地努力, 終於找到了合適的燈絲, 發(fā)明了電燈。后來, 愛迪生又發(fā)明了電影、留聲機......他一生中發(fā)明的東西有1000多種。
科技的小故事 10
如果沒有科技,我們的生活就不會那么有趣,也不會那樣便捷?萍几淖兞宋覀兊纳睿
愛迪生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他從小被老師認為沒有學習的天他母親說他是個傻瓜,將來一定沒有出息。母親一氣之下讓愛迪生退學,由自己當他的老師。在母親的指導下,他進行大量的閱讀,四處賺錢,終于在火車的行李車廂建起了一個小實驗室。開始了他渴望已久的實驗!
有一次在化學研究中,化學物品起火,使整個實驗室都燒成灰燼。行李車廂的工作人員見他的東西都扔下了行李廂,還扇了愛迪生一巴掌。但他并沒有因此而放棄,并且又重新開始對實驗進行研究。終于在1877年-1879年之間發(fā)明了留聲機;改進電燈和電話……他還因此被譽為了“發(fā)明大王”。在他臨終前,他說:“我為人類的幸福,已經盡力了,沒有什么可遺憾的了!
面對困難時我們可以想著自己的'喜好,為了實現(xiàn)理想而勇敢的面對困難。將它們分成一個個小困難在逐個去攻破,就可以十分容易的將大困難化解了。
是啊,在生活中我們就是要學習愛迪生這一種堅持不懈,執(zhí)著,廢寢忘食的科學精神!在生活中我們一遇到困難就要敢于克服!在生活中不要迷信權威也不要迷信書本,敢于發(fā)問!
科技的小故事 11
在1608年,荷蘭米德爾堡一位不出名的眼鏡師漢斯 李波爾賽造出了世界上第一架望遠鏡。它是怎樣發(fā)明的呢?
有一天,有兩個小孩正在李波爾賽的商店門口玩弄幾片透鏡,他們通過前后兩塊透鏡看遠處教堂上的風標,突然,好像發(fā)現(xiàn)什么似的,興高采烈。李波爾賽趕忙跑了過去,他也拿起兩片透鏡一看,遠處的風標放大了許多。
李波爾賽高興地跑回店中,把兩片透鏡裝在一個筒子里。試制成功了世界上第一臺望遠鏡。后來,伽利略仿效制造了放大32倍的'望遠鏡,直接導致了“日心說”的偉大發(fā)現(xiàn)。
科技的小故事 12
學會取火是人類文明的重大進步。
從考古學的研究來看,周口店的北京猿人已經有了人為的取火方法。
過去的取火方法大體有四種:摩擦法、打擊法、壓榨法和光學發(fā)火法。這當中,最早出現(xiàn)的是摩擦發(fā)火法和打擊發(fā)火法。
中國古代傳說中有燧人氏教人鉆木取火的故事。
所謂鉆木取火,就是用一根木棒立在另一塊木塊上用力旋轉,使它摩擦生熱而發(fā)火的做法。在太古時代,主要是用燧石互相打擊而取火。有了鋼鐵之后,人們便改用鐵塊和打火石碰撞的取火法了。
比較科學的取火方法是18世紀末在羅馬出現(xiàn)的.。
那時有人用一根一米多長的大木棒,在其頂端涂上濃氯酸鉀、糖和樹膠的混合物,當人們要使用火時,就把大棒的頂端伸進一個盛有硫酸溶液的器皿里,使二者相遇發(fā)生化學反應而燃燒。
這便是火柴的雛形。
1827年,英國化學家約翰·沃克發(fā)明了與現(xiàn)代火柴相近似的引火棍。
而這個發(fā)明也是很偶然的。
有一天,沃克正在集中精力試制一種槍上用的發(fā)火藥。方法是把金屬銻和鉀堿混合在一起,然后用一根棍攪拌。這樣,棍的一端便粘上了金屬銻和鉀堿的混合物。后來,他想把粘在木棍上的混合物在地上磨掉,以便再利用這根棍來攪拌新配的混合物。然而,正當他把木棍在地上使勁摩擦時,突然“噗”的一聲冒出了火苗,木棍燃燒起來了。
這個發(fā)現(xiàn)使沃克非常高興。他想:如果能利用自己發(fā)現(xiàn)的辦法制造引火物,那對人們取火將是多么方便啊!于是,他開始參照自己發(fā)現(xiàn)的辦法研制火柴了。1827年4月7日,約翰·沃克制作的第一盒火柴出售了。他的火柴84根為一盒,售價一先令;鸩窈械囊欢速N有一小片砂紙,把火柴頭夾在砂紙中間,向外一拉,火柴便點燃了。
從此,火柴便在全世界得到了普及。1830年又出現(xiàn)了黃磷火柴,這種火柴一經摩擦即可引燃,但容易出危險,而且它的煙有毒。
1835年,又有人發(fā)明了安全無害的赤磷火柴。到1848年,德國人又發(fā)明了今天通用的安全火柴。
火柴的發(fā)明,為人類用火提供了極大的方便。
科技的小故事 13
愛迪生是美國著名的科學家和發(fā)明家,因為他有電燈、留聲機、電影和蓄電池等一千多種發(fā)明成果,所以人們稱他為“發(fā)明大王”、“魔術師”。
愛迪生最大的功績是發(fā)明了電燈,然而在他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中,最引起當時社會震驚的,莫過于留聲機了。在1877年秋天,愛迪生發(fā)明的留聲機轟動了整個紐約,各家報館的新聞記者,然后像潮水般地涌來報道這一特大新聞。這一發(fā)明一經傳出,激起當時社會急速而巨大的狂熱達數(shù)月之久,鐵路特開專車前去參觀,許多人開始不相信這個發(fā)明,疑心他是先在里面藏了個什么會說話的東西騙人的,有個教堂的主教用最高速度對著收音盤背誦《圣經》中的一串專門名詞,當這些名詞一字不漏的從機器中重復出來時,人們才相信這東西確實不是虛假的,并且齊聲稱奇,報紙把留聲機稱之為19世紀的奇跡。
然而,愛迪生這項著名的發(fā)明構思,卻是幸福的偶然性促成的。
一次,愛迪生一人在靜靜的`實驗室里研究改善在紙帶上打印符號的電報機。這時,電報機內的一種單調的聲音吸引了他。在試圖排除這種聲音時,愛迪生出乎意料地發(fā)現(xiàn),這是紙帶在小軸的壓力下發(fā)出的聲音。在改變小軸的壓力時,聲調的高度也隨之變化。這就使他產生了一個念頭:借助運動載體上深度不同的溝道來記錄和回收聲音。
無獨有偶,愛迪生在另一次試驗電話的時候,發(fā)現(xiàn)傳話筒里的膜板,隨話聲而震動。他找了一根針,豎立在膜板上,用手輕輕按著上端,然后對膜板講話。實驗證明,聲音愈高,顫動愈快;聲音低,顫動就慢。這個發(fā)現(xiàn),更奠定了他發(fā)明留聲機的決心。
幾天后,愛迪生就畫出了草圖,并立即和助手干起來。留聲機的主要部件,是一個金屬圓筒,圓筒邊上刻有螺旋槽紋,把它按在一根長軸上,長軸一頭裝著曲柄,搖動曲柄,圓筒就會相應地轉動。此外,還有兩根金屬小管,管的一頭裝有一塊中心有鈍頭針尖的膜板。經過無數(shù)次的`改造,世界上第一臺留聲機誕生了。愛迪生回憶說:“我大聲說完一句話,機器就回放我的聲音。我一生從未這樣驚奇過!
愛迪生在發(fā)明留聲機之初,就一改再改。十年過后,他又從架子上的塵埃中把留聲機取下來,要繼續(xù)改善它,他僅在留聲機上的發(fā)明專利權就超過了一百項。他是耳聾之人,能發(fā)明這樣一個發(fā)聲的機器已是令人驚異了。當我們看到這天的留聲機時,不要忘記這上頭滲透著愛迪生無數(shù)辛勤勞動的心血。實質上,在一個多世紀以來,留聲機所掀起的禮貌和發(fā)明巨浪影響是十分深遠的,電唱機、磁帶錄音機、磁帶錄像機、激光聲像機……相繼問世,追溯其源頭,不都是來自愛迪生的偉大發(fā)明嗎?
科技的小故事 14
一個夏日的早晨,天氣晴朗,畫眉在樹上唱著悅耳的歌。在英國格拉斯哥大學的校園里,有一個人正在散步。他邁著緩緩的步伐,在綠茵茵的草坪上踱來踱去。他時而望著廣闊的天空,時而瞧瞧乎坦的操場,時而皺起雙眉……突然,他臉上流露出笑容,情緒豁然開朗,他想出來了,想出了解決蒸汽機的有效辦法。他高興地跑起來,腳步騰空。霎時間,他的身影便出此刻陪伴他多年的操作臺上。他就是蒸汽機的發(fā)明家瓦特。
隨著智育的發(fā)展,瓦特對客觀存在的一些事物都發(fā)生了濃厚的興趣,然后產生了好奇和鉆研之心。這為他以后發(fā)明蒸汽機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在瓦特的故鄉(xiāng)--格林諾克的`小鎮(zhèn)于上,家家戶戶都是生火燒水做飯。對這種司空見慣的事,有誰留過心呢?瓦特就留了心。有淮他在廚房里看祖母做飯。灶上坐著一壺開水。開水在沸騰。壺蓋啪啪啪地作響,不停地往上跳動。瓦特觀察好半天,感到很奇怪,猜不透這是什么緣故,就問祖母說什么玩藝使壺蓋跳動呢"
祖母回答說:"水開了,就這樣。"
瓦特沒有滿足,又追問:"為什么水開了壺蓋就跳動?是什么東西推動它嗎?"
可能是祖母太忙了,沒有功夫答對他,便不耐煩地說:"不明白。小孩子刨根問底地問這些有什么意思呢。"
瓦特在他祖母那里不但沒有找到答案,反而受到了冤枉的批評,心里很不舒服,可他并不灰心。
連續(xù)幾天,每當做飯時,他就蹲在火爐旁邊細心地觀察著。起初,壺蓋很安穩(wěn),隔了一會兒,水要開了,發(fā)出嘩嘩的響聲。摹地,壺里的水蒸汽冒出來,推動壺蓋跳動了。蒸汽不住地往上冒,壺蓋也不停地跳動著,好象里邊藏著個魔術師,在變戲法似的。瓦特高興了,幾乎叫出聲來,他把壺蓋揭開蓋上,蓋上又揭開,反復驗證。他還把杯子、調羹遮在水蒸汽噴出的地方。瓦特最后弄清楚了,是水蒸汽推動壺蓋跳動,這水蒸汽的力量還真不小呢。
就在瓦特興高采烈,歡喜若狂的時候,祖母又開腔了:"你這孩子,不知好歹,水壺有什么好玩的,快給我走開!"她漫不經心地說。
他的祖母過于急躁和主觀了,這隨隨便便不放在心上的話,險些挫傷了瓦特的自尊心和探求科學知識的積極性。年邁的老人啊,根本不理解瓦特的心,不知水蒸汽"對瓦特有多么大的啟示!水蒸汽推動壺蓋跳動的物理現(xiàn)象,不正是瓦特發(fā)明蒸汽機的認識源泉嗎?
一七六九年,瓦特把蒸汽機改成為發(fā)動力較大的單動式發(fā)動機。之后又經過多次研究,于一七八二年,完成了新的蒸汽機的試制工作。機器上有了聯(lián)動裝置,把單式改為旋轉運動,完善的蒸汽機發(fā)明成功了。
由于蒸汽機的發(fā)明,加之英國當時煤鐵工業(yè)發(fā)達,所以英國就成為世界上最早利用蒸汽推動鐵制"海輪"的.國家。十九世紀,開始海上運輸改革,一些國家進入了所謂的"汽船時代"。從此,船只就行駛在茫茫無際的海洋上了。隨之而來,煤礦、工廠、火車也全應用了蒸汽機。體力勞動解放了,經濟發(fā)展了。這不能不說是蒸汽機發(fā)明的成果。當然也是蒸汽機的發(fā)明家瓦特的功勞。因此,瓦特在世界上享有盛名。
瓦特的一生充滿著艱苦和斗爭,他走過的道路是多么坎坷不平啊。他在艱苦和坎坷中為人類造了福,為人類前進,開辟了新的里程。瓦特十分重視學習和實踐。學習,豐富了他的智慧;實踐,結出了豐碩的成果。
科技的小故事 15
貝爾,就是發(fā)明電話的人。他1847年生于英國,年輕時跟父親從事聾啞人的教學工作,曾想制造一種讓聾啞人用眼睛看到聲音的機器。
1873年,成為美國波士頓大學教授的貝爾,開始研究在同一線路上傳送許多電報的裝置――多工電報,并萌發(fā)了利用電流把人的說話聲傳向遠方的念頭,使遠隔千山萬水的人能如同應對面的交談。于是,貝爾開始了電話的研究。
那是1875年6月2日,貝爾和他的助手華生分別在兩個房間里試驗多工電報機,然后一個偶然發(fā)生的事故啟發(fā)了貝爾。華生房間里的電報機上有一個彈簧粘到磁鐵上了,華生拉開彈簧時,彈簧發(fā)生了振動。與此同時,貝爾驚奇地發(fā)現(xiàn)自己房間里電報機上的彈簧顫動起來,還發(fā)出了聲音,是電流把振動從一個房間傳到另一個房間。貝爾的思路頓時大開,他由此想到:如果人對著一塊鐵片說話,聲音將引起鐵片振動;若在鐵片后面放上一塊電磁鐵的話,鐵片的振動勢必在電磁鐵線圈中產生時大時小的'電流。這個波動電流沿電線傳向遠處,遠處的類似裝置上不就會發(fā)生同樣的振動,發(fā)出同樣的聲音嗎?這樣聲音就沿電線傳到遠方去了。這不就是夢寐以求的電話嗎!
貝爾和華生按新的設想制成了電話機。在一次實驗中,一滴硫酸濺到貝爾的腿上,疼得他直叫喊:“華生先生,我需要你,請到我那里來!”這句話由電話機經電線傳到華生的耳朵里,電話成功了!1876年3月7日,貝爾成為電話發(fā)明的專利人。
貝爾一生獲得過18種專利,與他人合作獲得12種專利。他設想將電話線埋入地下,然后或懸架在空中,用它連接到住宅、鄉(xiāng)村、工廠……這樣,任何地方都能直接通電話。這天,貝爾的設想早已成為現(xiàn)實。
科技的小故事 16
雷達是一種神奇的電學器具,它由電磁波往返時間,測得阻波物的距離。假如你問雷達是誰發(fā)明的?在芬克的雷達機械中說,“雷達的.發(fā)明,不能專歸于某一位科學家,乃是許多無線電學工程師努力研究,加以調準而成。”在戰(zhàn)時,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由五百位科學家和工程師致力于雷達的研究。希奇得很,在自然界中,你找得到神為某種動物所豫備的雷達。在一九四七年一月號的英國奮勉雜志上,有個科學家發(fā)表了一篇很搞笑的文本,給我們解釋蝙蝠在黑暗中如何指導自己飛行,然后不論如何黑暗,如何狹窄的地方,絕不碰壁,這是什么原因?它怎樣明白前面有無障礙呢?關于這事有兩位美國生物學家格利芬和迦朗包在一九四○年已經證明,蝙蝠能夠避免碰撞,是藉一種天然雷達,但是是聲波代替電磁波,在原理方面完全相仿。從蝙蝠口中發(fā)出一種頻率極高的聲波,超過人類聽覺范圍以外,二位科學家藉著一種特制的電力設備,在蝙蝠飛行時,將它所發(fā)的高頻率聲波記錄出來。這種聲波碰到墻上,必然折回,它的耳膜就能分辨障礙物的距離遠近,而向適宜方向飛去。蝙蝠傳輸聲波也像雷達一樣,都是相距極短的時間而且極有規(guī)則,并且每只蝙蝠,有其固有的頻率,這樣蝙蝠可分清自己的聲音,不至發(fā)生擾亂。因這緣故,蝙蝠飛行之時,常是張口,假
如你將它口緊閉,它便失去指揮作用,假如堵上它的耳朵,便要撞到墻上,無法飛行。這個搞笑的實驗,道破了它的秘密。
科技的小故事 17
歷史上關于避雷針的發(fā)明,有一段廣為人知的故事。1752年,46歲的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用綢子做了一個風箏,并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天氣里用麻線把風箏放上天空,然后麻線下端系了一把金屬鑰匙,當雨水把麻線澆濕以后就變成了導電體。這時,他把手靠近鑰匙,突然看到電火花在鑰匙和手指之間跳過,同時,手指感到一陣刺痛。這個實驗證明了天空中打雷實際上就是一種大規(guī)模的放電現(xiàn)象。由此,使富蘭克林想到,如果在高大的建筑物上裝一根金屬導線,導線下端接地,根據尖端放電的原理,就可避免建筑物遭到雷擊的.危險。這就導致了避雷針的發(fā)明。由于避雷針的發(fā)明,人類生活的世界就多了幾分安全。關于避雷針的發(fā)明,似乎是一個偶然事件。一個巧合提醒了一位偉人突發(fā)奇想,導致了發(fā)明和創(chuàng)造。
科技的小故事 18
燈是人類征服黑夜的一大發(fā)明。19世紀前,人們用油燈、蠟燭等來照明,這雖已沖破黑夜,但仍未能把人類從黑夜的限制中徹底解放出來。只有發(fā)電機的誕生,才使人類能用各色各樣的電燈使世界大放光明,把黑夜變?yōu)榘讜儯瑪U大了人類活動的范圍,然后贏得更多時間為社會創(chuàng)造財富。
真正發(fā)明電燈使之大放光明的是美國發(fā)明家愛迪生。他是鐵路工人的孩子,然后小學未讀完就輟學,在火車上賣報度日。愛迪生是一個特別勤奮的.人,喜歡做各種實驗,制作出許多巧妙機械。他對電器個性感興趣,自從法拉第發(fā)明電機后,愛迪生就決心制造電燈,為人類帶來光明。
愛迪生在認真總結了前人制造電燈的失敗經驗后,制定了詳細的試驗計劃,分別在兩方面進行試驗:一是分類試驗1600多種不同耐熱的材料;二是改善抽空設備,使燈泡有高真空度。他還對新型發(fā)電機和電路分路系統(tǒng)等進行了研究。
愛迪生將1600多種耐熱發(fā)光材料逐一地試驗下來,唯獨白金絲性能量好,但白金價格貴得驚人,務必找到更適宜的材料來代替。1879年,幾經實驗,愛迪生最后決定用炭絲來做燈絲。他把一截棉絲撒滿炭粉,彎成馬蹄形,裝到坩鍋中加熱,做成燈絲,放到燈泡中,再用抽氣機抽去燈泡內空氣,電燈亮了,竟能連續(xù)使用45個小時。就這樣,世界上第一批炭絲的白熾燈問世了。1879年除夕,愛迪生電燈公司所在地洛帕克街燈火通明。
為了研制電燈,愛迪生在實驗室里常常一天工作十幾個小時,然后有時連續(xù)幾天試驗,發(fā)明炭絲作燈絲后,他又接連試驗了6000多種植物纖維,最后又選用竹絲,通過高溫密閉爐燒焦,再加工,得到炭化竹絲,裝到燈泡里,再次提高了燈泡的`真空度,然后電燈竟可連續(xù)點亮1200個小時。電燈的發(fā)明,曾使煤氣股票3天內猛跌百分之十二。
繼愛迪生之后,1909年,美國柯進而奇發(fā)明了用鎢絲代替炭絲,使電燈效率猛增。從此,電燈躍上新臺階,日光燈、碘鎢燈等形形色色的燈如雨后春筍般登上照明舞臺。
燈使黑暗化為光明,使大千世界變得更光彩奪目,絢麗多姿。
科技的小故事 19
齊奧爾科夫斯基是前蘇聯(lián)的科學家,然后他小時候是善于異想天開的孩子。
8歲時,齊奧爾科夫斯基的母親送給他一個大氫氣球,氫氣球能在空中自由飄動,這引起了他極大的興趣。他常常聚精會神地仰望天空思索:能否乘坐氣球去航行?
10歲那時,齊奧爾科夫斯基患了猩紅熱引起并發(fā)癥,完全失去了聽覺。但是,齊奧爾科夫斯基沒有失去信心。他白天到圖書館刻苦自學,一到晚上,他就盡情地展開想象的翅膀,設想出種種理想客體,來實現(xiàn)飛行的`愿望。
齊奧爾科夫斯基想:是否能夠制造一個永遠懸在天空中的金屬氣球呢?能否發(fā)明一種航行飛行器呢?能否利用地球旋轉的能量呢?
當時有很多人把他貶為“無用的空想家”和“狂妄的設計師”。但是,這一切都沒有阻擋他探索攀登的步伐。
有志者,事竟成。1883年,他闡明了宇宙飛船的設計方案。1903年,他發(fā)現(xiàn)了著名的齊奧爾科夫斯基公式――火箭運動公式。他首次提出液體燃料火箭的.思想,然后并設計了世界上第一枚液體火箭發(fā)動機的構造示意圖。1929年,他首次提出了多節(jié)火箭的設想。他還提出了建立星際太空站的大膽設想。此刻,這些設想都已經成為現(xiàn)實。
科技的小故事 20
有一次,魯班奉命建造一座宮殿,工程規(guī)模浩大,工期卻要求很短,而且干到中途,木料又用完了。所有的人都不得不停下來,趕去采木料。然后魯班也親自起早貪黑地帶領徒弟們一邊上山砍木頭,一邊加緊施工,生怕耽誤了工期。魯班在用斧子砍樹時,覺得又費力,速度又慢,斧子用不了多久就鈍了,還要去磨,能不能造出一種工具來代替斧子呢?這然后個想法一向縈繞在魯班的心頭。
有一天,他去山上砍木料,山路很陡,他用力抓住兩邊的雜草,吃力地向前行進。當他松開手時,一片茅草葉從他的手指間輕輕滑過,帶來一陣劇痛,他仔細一看,手上留下了一條口子,然后鮮血正從傷口中滲出。
一片又輕又軟的'小草葉,竟能把手指劃破!魯班留意地摘下那片茅草葉,仔細地觀看,發(fā)此刻葉子的邊緣有一排又細又尖的細齒。他試著用葉子在斧柄上拉過,葉子軟軟地歪到一邊了,可還是在斧柄上留下了一條印跡,這給了魯班以啟發(fā)。他興奮得轉身就向山下跑,也顧不得身邊的雜草,深一腳、淺一腳地趕回了工地。他找來了一把竹片,把它削薄,又在它的邊緣削刮,在上邊刻出一個個的“牙齒”,用這些齒在木料上來回地拉,果然拉出了一條深深的溝。但只用了幾下,竹片上的齒就被磨平了。
他想,如果用比竹片更堅韌的鐵片來做這些齒,不就能把木頭很輕易地弄斷了嗎!然后于是魯班拿著這些竹片來找鐵匠,讓鐵匠照著竹片的樣貌打造出幾根帶齒的`鐵片來。他又給這些鐵片裝上了木制的柄,于是鋸子就這樣產生了。工匠們用鋸子伐木頭,又快,又省力。魯班和他的徒弟們很快就把木料湊齊,宮殿也如期完工了。
兩千多年過去了,鋸子在工匠們的手中一代代流傳至今,即使是現(xiàn)代化的電鋸,然后也沒有脫離開魯班發(fā)明的鋸子的基本原理。
科技的小故事 21
創(chuàng)立于1802年的美國杜邦公司是目前全世界化工業(yè)界的巨擘。它之所以能在火藥行業(yè)及以后的非火藥化工行業(yè)中脫穎而出,而且歷經200年而不衰,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它對技術開發(fā)和對新技術的及時利用。
杜邦家族中化學人才輩出。以至于在19世紀,杜邦公司基本上只憑經驗和家族自身人才的知識和發(fā)明就能使它生產出最優(yōu)質最新型的火藥。
進入20世紀以后,由于科技的`發(fā)展,公司業(yè)務的拓展,杜邦已不能只依靠家族內部的人才了。高瞻遠矚的皮埃爾為此制定了三方面的戰(zhàn)略:第一、在威爾明頓附近建立杜邦實驗研究中心——杜邦研究室,獨立進行新技術、新產品的研究開發(fā);第二、在美國國內與一些化學企業(yè)進行合作,吸引他們的經驗與技術;第三、進行國際合作,主要是與德國化工公司合作,獲取他們的技術和經驗,力求使杜邦公司能后來居上。
正確的發(fā)展戰(zhàn)略使杜邦公司如虎添翼,火藥業(yè)以外的化工產品不斷被投向市場,并在很短時間里得到更新。
杜邦公司的產品,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可以說改變了人類的生活:1931年杜邦公司展示了它命名為“DUPRENE”的人造橡膠,它比天然橡膠“更有韌性和彈性”;1920年新澤西州柏林鎮(zhèn)的杜邦公司下屬纖維工廠,推出了一種冠以杜邦(Dupont)之名的涂料“DuCo”,使用這種干燥狀、無裂痕的亮漆,使雪佛萊汽車最終超過了福特汽車;1920年,杜邦與一家法國公司共同推出了玻璃紙,改變了包裝裝潢業(yè);1925年,杜邦公司推出了硝酸纖維素的塑膠新產品——“皮格林”,不久推出了甲基系——樹脂“魯賽特”等系列產品。它們被應用于從牙刷、發(fā)卡到汽車部件等各個領域。
1930年,杜邦公司把哈佛大學的化學家華萊士·C·卡羅斯博士拉入公司,讓他為杜邦開發(fā)被稱為化學界最具革命性發(fā)明的尼龍。杜邦為此投入了2700萬美元,這也花去了卡羅斯7年的時間。杜邦公司于1938年9月21日把它推向市場,尼龍日后成為杜邦公司賺錢最多的骨干產品。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有錢人懂得科技在創(chuàng)造財富的過程中所起的巨大作用,他們善于從科技發(fā)展中發(fā)現(xiàn)商機,把握時機,創(chuàng)造出一個個商業(yè)奇跡。
科技的小故事 22
瓦特出生于英國,由于家境貧窮沒機會上學,先是到一家鐘表店當學徒,后又到格拉斯哥大學去當儀器修理工,瓦特聰明好學,科學家他常抽空旁聽教授們講課,再加上科學家他整日親手擺弄那些儀器,學識也就積累的不淺了。
1764年,格拉斯哥大學收到一臺要求修理的紐可門蒸汽機,任務交給了瓦特。瓦特將它修好后,看看科學家他工作那么吃力,就象一個老人在喘氣,顛顛顫顫地負重行走,覺得實在應該將它改進一下。
科學家他注意到毛病主要是缸體隨著蒸汽每次熱了又冷,冷了又熱,白白浪費了許多熱量。能不能讓它一直保持不冷而活塞又照常工作呢?于是科學家他自己出錢租了一個地窖,收集了幾臺報廢的`蒸汽機,決心要造出一臺新式機器來。
從此,瓦特整日擺弄這些機器,兩年后,總算弄出個新機樣子?墒屈c火一試,那汽缸到處漏氣,瓦特想盡辦法,用氈子包,用油布裹,幾個月過去了,還是治不了這個毛病。
瓦特沒有放棄,經過不懈的努力,科學家他終于設計了一個和汽缸分開的冷凝器,這下熱效率提高了三倍,用的煤只有原來的四分之一。這關鍵的地方一突破,瓦特頓然覺得前程光明。
科學家他又到大學里向布萊克教授請教了一些理論問題,教授又介紹科學家他認識了發(fā)明鏜床的威爾金技師,這位技師立即用鏜炮筒的方法制了汽缸和活塞,解決了那個最頭疼的漏氣問題。
1784年,瓦特的蒸汽機已裝上曲軸、飛輪,活塞可以靠從兩邊進來的蒸汽連續(xù)推動,再不用人力去調節(jié)活門,世界上第一臺真正的蒸汽機誕生了。
科技的小故事 23
十八世紀的英國流傳一種叫天花的病毒。人們非常害怕它,得這種病的人四個中就有一個會死,其他三個也會變成麻子。
琴納是英國一位非常有責任心的醫(yī)生,他看到許多人因為得這個病而死去,感到非常的傷心,他發(fā)誓一定要想出一個好辦法來對付這個病毒。
有一天,他去統(tǒng)計村里死于天花這個病毒的人數(shù)。他挨家挨戶登記的時候,發(fā)現(xiàn)差不多每家都有被天花奪去生命的人,可是當他檢查到一個奶牛廠時,看見了一個奇怪的現(xiàn)象:奶牛廠的擠奶姑娘竟沒有一個死于天花或變成麻子的。這是怎么回事啊?琴納猜想,這一定與牛有關。于是他就問擠奶姑娘“你們的牛會不會得天花啊?”擠奶姑娘告訴他說“牛也會得的,可是牛死去的很少,也不會變成麻子,只是皮膚上會有一些小膿包。”琴納想:“擠奶姑娘不得天花可與牛的天花有關。”也許是牛的抵抗力很強,所以得了天花也是很輕微的,擠奶姑娘在擠奶的時候手指沾到了牛的`濃漿,也得了天花,但從牛的身上傳染的天花反應卻是很輕微的。他還發(fā)現(xiàn)得過一次的人以后再也不會得天花了。也許是他們得了一次以后人體就會產生一種“免疫力”。擠奶姑娘得了一次輕微的天花以后也獲得了免疫力。
經過了8年的努力,琴納終于發(fā)現(xiàn):從牛身上獲得的濃漿,接種到人的身上,會像擠奶姑娘那得輕微天花,以后就不患天花了。
1796年他在一個名叫菲普斯的男孩身上種牛痘獲得了成功。從此,人們再也不怕天花了。
科技的小故事 24
蔡倫從小就到皇官里去當太監(jiān),擔任職位較低的職務——小黃門,后來得到漢和帝信任,被提升為中常侍,參與國家的機密大事。他還做過管理宮廷用品的官——尚方令 ,監(jiān)督工匠為皇室制造寶劍和其他各種器械,因而經常和工匠們接觸。勞動人民的精湛技術和創(chuàng)造精神,給了他很大的影響。
當時,蔡倫看到大家寫字很不方便,竹簡和木簡太笨重,絲帛大貴,絲綿紙不可能大量生產,都有缺點。于是,他就研究改進造紙的方法。 蔡倫總結了前人造紙的經驗,帶領工匠們用樹皮麻頭、破布和破魚網等原料來造紙。他們先把樹皮、麻頭、破布和破魚網等東西剪碎或切斷,放在水里浸漬相當時間,再搗爛成漿狀物,還可能經過蒸煮,然后在席子上攤成薄片,放在太陽底下曬干,這樣就變成紙了。
用這種方法造出來的紙,體輕質薄,很適合寫字,受到了人們的`歡迎。東漢元興元年(公元一0五年),蔡倫把這個重大的成就報告了漢和帝,漢和帝贊揚了他一番。從此,全國各地都開始用這樣的方法造紙。
造紙技術很復雜,不可能是某一個人憑空想出來的;事實上,在蔡倫之前,勞動人民已經用植物纖維來造紙了。所以我們不能說紙是蔡倫發(fā)明的,但是也應該肯定蔡倫對改進造紙技術是有很大貢獻的。
蔡倫帶領工匠改進造紙方法,造出了質量較高的紙。他提出用樹皮、麻頭、破布、破魚網來做原料,也是造紙技術的一大進步。這些原料來源廣泛,價錢便宜,有的還是廢物利用,因此可以大量生產。至于用樹皮做原料,更是一個新的發(fā)現(xiàn)。后代人用木漿造紙,就是蔡倫用樹皮造紙的啟發(fā)。
蔡倫改進造紙方法成功,這是人類文化史上一件大事。從此,紙才有可能大量生產,給以后書芨的印刷創(chuàng)造了物質條件。
在蔡倫以后,別人又不斷把他的方法加以改進。蔡倫死后大約八十年(東漢未年)又出了一位造紙能手,名叫左伯。他造出來的紙厚薄均勻,質地細密,色澤鮮明。當時人們稱這種紙為“左伯紙”?上v史上沒有把左伯所用的原料和制造方法記載下來。
科技的小故事 25
諾貝爾的父親是一位頗有才干的發(fā)明家,傾心于化學研究,尤其喜歡研究炸藥。受父親的影響,諾貝爾從小就表現(xiàn)出頑強勇敢的性格,科學家他經常和父親一起去實驗炸藥。多年隨父親研究炸藥的經歷,也使科學家他的興趣很快轉到應用化學方面。
1862年夏天,科學家他開始了對油的研究。這是一個充滿危險和犧牲的艱苦歷程。死亡時刻都在陪伴著科學家他。在一次進行炸藥實驗時發(fā)生了爆炸事件,實驗室被炸的無影無蹤,5個助手全部犧牲,連科學家他最小的弟弟也未能幸免。
這次驚人的爆炸事故,使諾貝爾的父親受到了十分沉重的打擊,沒有多久就去世了?茖W家他的鄰居們出于恐懼,也紛紛向政府控告諾貝爾,此后,政府不準諾貝爾在市內進行實驗。
但是諾貝爾百折不撓,科學家他把實驗室搬到市郊湖中的一艘船上繼續(xù)實驗。經過長期的研究,科學家他終于發(fā)現(xiàn)了一種非常容易引起爆炸的`物質——雷酸汞,科學家他用雷酸汞做成炸藥的引爆物,成功地解決了炸藥的引爆問題,這就是的發(fā)明。它是諾貝爾科學道路上的一次重大突破。
諾貝爾一生的發(fā)明極多,獲得的專利就有255種,其中僅炸藥就達129種,就在科學家他生命的垂危之際,科學家他仍念念不忘對新型炸藥的研究。
【科技的小故事】相關文章:
科技的小故事07-28
科技的小故事【經典】07-28
科技的小故事[實用]07-29
科技的小故事(集合)07-29
(精)科技的小故事07-28
[合集]科技的小故事15篇07-29
(實用)科技的小故事15篇07-29
關于科技的小故事(精選15篇)06-29
[推薦]科技的小故事15篇07-29
科技的小故事[集合15篇]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