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综合丝袜日本网手机版,日韩欧美中文字幕在线三区,亚洲精品国产品国语在线,极品在线观看视频婷婷

      <small id="aebxz"><menu id="aebxz"></menu></small>
    1. 中元節(jié)傳統(tǒng)的習俗

      時間:2024-11-27 11:15:10 中元節(jié) 我要投稿

      中元節(jié)傳統(tǒng)的習俗(實用14篇)

        中元節(jié)傳統(tǒng)的習俗 篇1

        各地習俗:

      中元節(jié)傳統(tǒng)的習俗(實用14篇)

        河北省:泊頭市、南皮縣七月十五攜帶水果、肉脯、酒、楮錢等前往祖先墓地祭掃。并持麻谷至田梗,稱為“薦新”。廣平縣中元節(jié)以時鮮食物祭拜祖先,并準備果蔬、蒸羊送給外孫,稱為“送羊”。清河縣七月十五上墳祭掃,以蒸面羊贈送女兒。

        山西。河篮涂h讀書人于此日祭魁星。長子縣的牧羊人家于中元節(jié)屠羊賽神,俗傳如此可使羊只增加生產(chǎn)。又贈肉給諸親戚,家貧無羊者則蒸面作羊形來代替。陽城縣農(nóng)家以麥屑作成貓、虎及五谷之形,于田間祭祀,稱為“行田”。馬邑縣民中元節(jié)以麥面作兒童的形狀,名為“面人”,互贈親戚家的小孩。忻縣農(nóng)民于中元節(jié)在田梗上掛五色紙。

        河南省:商丘縣中元祀地官時,懸掛紙旗于門口,傳說可以防蟲。孟津縣中元節(jié)放風箏。郲縣七月十五日在門前畫一灰圈,在圈內(nèi)焚燒紙公以祭拜祖先。

        山東省:長島漁民以木板秫稽制成小船,上貼一紙條“供××使用”,或供溺海者的牌位,再裝上食物、衣帽、鞋襪等用具,然后點燃蠟燭,由已婚的男子將小船放入海中。沾化縣各各家采麻柯及新鮮草葉搭棚子,稱為“麻屋”,請祖先牌位于其中祭祀。獨陵縣稱中元節(jié)為掐嘴節(jié),家家吃粗茶淡飯。

        陜西。号R潼縣七月十五日燒紙祭麻姑。城固縣中元節(jié)農(nóng)家會飲,稱為“掛鋤”。延緩農(nóng)家,中元節(jié)早晨至田間,擇取最高、最茂密的`稻穗,

        掛上五色紙旗,名為“田旛”。

        江蘇。簠强h居民中元節(jié)以錫箔折錠,沿路焚化,謂之“結(jié)鬼緣”。儀征縣各地尚流行一種紙鬼,內(nèi)藏碗燈,有賭鬼、酒鬼、大老官等等。宜興縣中元節(jié)河中放四艘船,一艘放焰口,一艘載佛婆念佛,一艘燒錫箔紙錠,一艘放河燈。東縣鄉(xiāng)民于此日吃扁食,是一種以面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上海放河燈時,在船尾點綴紅紅綠綠的紙燈,稱為“度孤”。

        四川省:四川省俗以中元祭祖燒袱紙。即將紙錢一疊、封成小封,上面寫著收受人的稱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數(shù),化帛者的姓名及時間。俗傳七月十五鬼門關(guān)閉,各家都要“施孤送孩”。成都一帶人們用紙扎“花盤”,上放紙錢及供果,端在手上,在屋內(nèi)邊走邊念:“至親好友,左鄰右舍,原先住戶,還舍不得回去的亡魂,一切孤魂野鬼,都請上花盤,送你們回去羅!”說完后端到屋外焚化。

        浙江省:嘉善縣以中元節(jié)下雨為水稻豐收之兆。桐廬縣民中元節(jié)晚上鳴鑼撒飯于野,稱之“施食”。浙東的盂蘭盆會,請廿四位老太太“走八結(jié)”,一邊念經(jīng)。天臺中元節(jié)吃“餃餅”,筒類似春卷。又有放路燈的習俗,以六個壯丁為一組:一人敲鑼、一人打梆、一人提燈籠、一人沿途撒鹽米、一人沿途擺設香燭(插在一片蕃薯或芋頭上),一人沿途擺設一塊豆腐及一飯團(置于一片大樹樹上),大約每隔百來步設一處祭品。

        江西省:吉安人中元節(jié)焚紙錠,然而禁止孕婦折紙錠。據(jù)說孕婦折的紙錠,焚化后鬼拿不動,送到陰間也無益處。放焰口時,法師向臺下擲包子、水果。傳說婦女搶取包子一個,次年就可得子。小孩搶得包子,一生可不受驚嚇。安遠縣祭祖,先于七月十二日起焚香泡茶,早晚上供。至十五夜燒楮衣冠,紙錢祭送。

        福建。河栏?h中元節(jié),已嫁之女子須回家祭祖。福州方言稱中元為“燒紙衣節(jié)”。已嫁之女準備父母之衣冠袍笏置于箱中,以紗籠之,名為“紗箱”,送父母家。閩中中元有普度之俗,無論城鄉(xiāng)必定舉行,其經(jīng)費則由人沿門募集。即使極貧窮之家,也會想盡辦法籌款來應付。有諺語道:“普度不出錢,瘟病在眼前。普度不出力,矮爺要來接”。舉行普度時,也有子弟樂團之演出。莆仙有“家祭”、“公媽熱”、“送紙”、“金粿”等習俗。

        廣東。呵h猺族人七月十五日祭祖,又祭狗頭王,以小男童及女童穿花衣歌舞酬神。歸善縣民以七月十四日為中元節(jié)。據(jù)傳因當年元兵南下,為了避兵災,故提早一天過節(jié)。澄海縣中元節(jié)祭祖先及灶神。德慶州中元以冬葉裹粉作餅,名為“架橋”,用以祭祖。古代的潮陽縣施孤時,有錢人家還會買下犁耙、水車,甚至窮人家的女孩,分別寫在紙片上,施食時也把紙片撒下。買不起農(nóng)具或娶不起老婆的,可以憑單領(lǐng)取。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桂林地區(qū)的人多以月十四為鬼節(jié),整個節(jié)日應該是以七月七開始到七月十四晚上,其過程就是迎接祖先和送祖先,追祭祖先的過程;有的地方從七月七開始迎接祖先,有的是七月十三迎接祖先,但是七月七也是都要“恭飯”(就是祭祀);七月十四晚送別祖先,晚飯前祭祀后到晚上十點左右進行送祖先儀式,同時將寫有祖先名諱(關(guān)于寫多少代祖先各個家庭不一)的“錢包”及 擔夫、引路大王的“錢包”紙錢等物于路口燒去灑米水飯等儀式送別祖先;其過程繁雜嚴肅是當?shù)貎x式最為復雜的節(jié)日,是當?shù)厝讼喈斨匾暤墓?jié)日,其重視程度是除春節(jié)(當?shù)赜^念中元宵節(jié)也屬于春節(jié),包括小年)外,是和中秋、清明、端午一樣重要的節(jié)日。陽山人以七月十四日為目連節(jié),多殺鴨祭祖,當日路無行人,名為“躲鬼”。在廣西省,中元節(jié)也稱“鴨子節(jié)”,人們認為亡靈可以站在鴨子上,通過鴨子的運載在陽間和陰間自由穿梭。另外也有的“燒包”習俗,一般是先祭祖,然后是給孤魂野鬼燒衣物。祭祖的酒菜是必須要放在扁平笸箕內(nèi),意為野鬼不得搶奪。

        云南省:騰越人祭祖后焚包,又用黃瓜一只,刻成船形,叫“黃瓜船”,與包一起焚化。

        湖南。荷坳柸擞谵r(nóng)歷七月十二前后“接老客”,于農(nóng)歷七月十五晚焚化紙包、燒香拜祖,曰“送老客”。紙包內(nèi)包有寸厚紙錢,紙包正面書祖上名諱,包好后須在背面書‘封’字。十五當晚,焚燒封包越多,火勢越大,表示家族越發(fā)興旺。

        湖北。郝槌侨嗣糠贽r(nóng)歷七月十五前后,必宰牲畜,接本姓之姑姑團聚過節(jié),焚燒紙錢祭拜逝去先人。祭祀當天,先獻上葷食與白酒,并“饅頭”飯,竹筷平攤于飯菜之間,燈火齊明,還要訴接祭之言。各家男丁親自在紙錢上打印制作紙錢,燒紙畢,跪拜先人。之后合家聚筵。節(jié)日可以選擇七月十三到十六日間的任一天進行。

        中元節(jié)傳統(tǒng)的習俗 篇2

        中元節(jié)吃什么

        1、河北省泊頭市南皮縣七月十五攜帶水果、肉脯、酒、楮錢等前往祖先墓地祭掃。并持麻谷至田梗,。廣平縣 中元節(jié)以時鮮食物祭拜祖先,并準備果蔬、蒸羊送給外孫,稱為“送羊”。清河縣 七月十五上墳祭掃,以蒸面羊贈送女兒。

        2、山西省永和縣讀書人于此日祭魁星。長子縣 的牧羊人家于中元節(jié)屠羊賽神,俗傳如此可使羊只增加生產(chǎn)。又贈肉給諸親戚,家貧無羊者則蒸面作羊形來代替。陽城縣 農(nóng)家以麥屑作成貓、虎及五谷之形,于田間祭祀。馬邑縣民中元節(jié)以麥面作兒童的形狀,互贈親戚家的小孩。忻縣農(nóng)民于中元節(jié)在田梗上掛五色紙。

        3、江蘇省吳縣居民中元節(jié)以錫箔折錠,沿路焚化,謂之結(jié)鬼緣。儀征縣各地尚流行一種紙鬼,內(nèi)藏碗燈,有賭鬼、酒鬼、大老官等等。宜興 縣中元節(jié)河中放四艘船,一艘放焰口,一艘載佛婆念佛,一艘燒錫箔紙錠,一艘放河燈。東縣鄉(xiāng)民于此日吃扁食,是一種以面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上海 放河燈時,在船尾點綴紅紅綠綠的紙燈。

        中元節(jié)各地習俗

        1、河北省:泊頭市、南皮縣七月十五攜帶水果、肉脯、酒、楮錢等前往祖先墓地祭掃。并持麻谷至田梗,稱為“薦新”。廣平縣中元節(jié)以時鮮食物祭拜祖先,并準備果蔬、蒸羊送給外孫,稱為“送羊”。清河縣七月十五上墳祭掃,以蒸面羊贈送女兒。

        2、山西省:永和縣讀書人于此日祭魁星。長子縣的牧羊人家于中元節(jié)屠羊賽神,俗傳如此可使羊只增加生產(chǎn)。又贈肉給諸親戚,家貧無羊者則蒸面作羊形來代替。陽城縣農(nóng)家以麥屑作成貓、虎及五谷之形,于田間祭祀,稱為“行田”。馬邑縣民中元節(jié)以麥面作兒童的形狀,名為“面人”,互贈親戚家的小孩。忻縣農(nóng)民于中元節(jié)在田梗上掛五色紙。

        3、河南省:商丘縣中元祀地官時,懸掛紙旗于門口,傳說可以防蟲。孟津縣中元節(jié)放風箏。郲縣七月十五日在門前畫一灰圈,在圈內(nèi)焚燒紙公以祭拜祖先。

        4、山東省:長島漁民以木板秫稽制成小船,上貼一紙條“供××使用”,或供溺海者的牌位,再裝上食物、衣帽、鞋襪等用具,然后點燃蠟燭,由已婚的男子將小船放入海中。沾化縣各各家采麻柯及新鮮草葉搭棚子,稱為“麻屋”,請祖先牌位于其中祭祀。獨陵縣稱中元節(jié)為掐嘴節(jié),家家吃粗茶淡飯。

        5、陜西省:臨潼縣七月十五日燒紙祭麻姑。城固縣中元節(jié)農(nóng)家會飲,稱為“掛鋤”。延緩農(nóng)家,中元節(jié)早晨至田間,擇取最高、最茂密的稻穗,掛上五色紙旗,名為“田旛”。

        6、江蘇省:吳縣居民中元節(jié)以錫箔折錠,沿路焚化,謂之“結(jié)鬼緣”。儀征縣各地尚流行一種紙鬼,內(nèi)藏碗燈,有賭鬼、酒鬼、大老官等等。宜興縣中元節(jié)河中放四艘船,一艘放焰口,一艘載佛婆念佛,一艘燒錫箔紙錠,一艘放河燈。東縣鄉(xiāng)民于此日吃扁食,是一種以面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上海放河燈時,在船尾點綴紅紅綠綠的紙燈,稱為“度孤”

        中元節(jié)禁忌趣談

        1、不要在在床頭掛風鈴,因為買風鈴需要花錢。

        2、不要在半夜對著鏡,因為等一下你就會重新把它睡亂。

        3、入夜后不要在十字路口徘徊,因為會影響交通。

        4、不要在夜晚吹口哨,因為萬一有人尿尿會被你干擾。

        5、不要蹲在、靠在墻角。因為如果情況發(fā)生你會踩到。

        中元節(jié)傳統(tǒng)的習俗 篇3

        中元節(jié)習俗活動

        1、放天燈

        鬼節(jié)這天放天燈也有兩個說法,其一是把自己家霉運帶走,帶得越遠越好。這時候就很忌諱別人家的天燈落在屬于自己家的地方,如果落下來,就要重新放飛出去。其二是說,家家都希望自己逝去的先人都能進入極樂世界,鬼節(jié)這天放天燈,是為飛升極樂世界的先人們照亮升天的路。

        2、燒街衣

        一踏入農(nóng)歷七月,人們都會于入黑后,帶備香燭、金銀衣紙和一些祭品如豆腐、白飯在路邊拜祭一番。人們“燒街衣”的目的是讓那些無依的孤魂有衣物御寒,有食物裹腹。

        3、放河燈

        河燈也叫“荷花燈”,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燈盞或蠟燭,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燈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放河燈,尤數(shù)黃河里放燈壯觀。

        4、祈豐收

        中元節(jié)施祭孤魂與祈望豐收又常聯(lián)系在一起。施孤之夜,家家戶戶要在自己家門口焚香禱祝稻谷豐收,并把香枝插于地上,這叫做“布田”(插秧),插得越多越好,以此象征著秋收稻谷豐登。

        5、做茄餅

        民間認為,茄餅可以成為已故祖先前往盂蘭盆會的干糧。每到中元節(jié)這天,老南京人家家戶戶做茄餅,也就是把新鮮茄子切成絲,和上面粉,用油煎炸。其實,茄餅如今已是一道再尋常不過的家常菜,想吃的話隨時可以做一盤解解饞哦。

        6、祭祀土地和莊稼

        七月十五,民間還盛行祭祀土地和莊稼,將供品撒進田地。燒紙以后,再用剪成碎條的五色紙,纏繞在農(nóng)作物的穗子上,傳說可以避免冰雹襲擊,獲得大秋豐收。一些地方同時還要到后土廟進行祭祀。定襄縣民俗將麻、谷懸掛門首。

        7、祭祖

        祭祖節(jié)在陰歷七月十五日,所以簡稱為“七月半”祭祖。民間相信祖先也會在此時返家探望子孫,故需祭祖。祭拜的儀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時分舉行,并不局限于特定的一天。

        中元節(jié)的由來

        “中元”之名起於北魏,中元節(jié)又稱“鬼節(jié)”或“孟蘭盆會”。根據(jù)五雜俎的記載:“道經(jīng)以正月十五日為上元,七月十五日為中元,十月十五日為下元!毙扌杏浾f:“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間善惡,道士於是夜誦經(jīng),餓節(jié)囚徒亦得解脫!狈鸾桃苍谶@一天,舉行超渡法會,稱為“屋蘭瑪納”(印度話ULLAMBANA)也就是“孟蘭會”。

        孟蘭盆的意義是倒懸,人生的痛苦有如倒掛在樹頭上的蝙蝠,懸掛著、苦不堪言。為了使眾生免於倒懸之苦,便需要誦經(jīng),布絕食物給孤魂野鬼。此舉正好和中國的鬼月祭拜不謀而合,因而中元節(jié)和孟蘭會便同時流傳下來。

        中元節(jié)的意義

        從有關(guān)中元節(jié)的傳說,以及中元節(jié)的文化中,可以體會到中元節(jié)具有雙重意義,人們在開展中元活動的時候,要跳脫鬼的角度,傳承孝道文化。

        一是闡述懷念祖先的.孝道,讓人們慎終追遠。

        二是發(fā)揚推已及人,救濟眾生的義舉,換得世界清平。

        中元節(jié)是一個異彩紛呈,有著豐富文化內(nèi)涵的節(jié)日。它不僅擁有佛家的宗家信仰,還有著我國道家的本土文化。中元節(jié)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載體,它反映了人們的鬼神觀念和宗家信仰,同時還有我國文化的精髓——孝道文化。

        按照佛家的說法,中元節(jié)的來源是目連救母的故事,目連不忍母親在地獄受苦,廣施十方僧人,替母親贖罪,最終將母親解脫出來。這個故事在民間流傳甚廣,故事的本身就是孝道文化的一種表現(xiàn),它所宣揚的便是報答父母、生前為善的信念。

        孝可以簡單地理解為善事父母,而從深層意義上來說,孝更是一種倫理規(guī)范,一種處理宗族關(guān)系的方式,一種秩序的建立。祭祖表達的是對先人的思念與緬懷,它是維持宗族關(guān)系的一種很重要的方式,可以說,祭祖正是這種宗族關(guān)系的一種反映,一個寄托。

        中元節(jié)是孝道文化的傳承,是人們情感的載體。作為我國古代文化核心之一的孝道,受到儒釋道三家的極力推崇,即使是在今天,孝道文化依然經(jīng)久不衰。重視中元節(jié),提倡傳統(tǒng)孝道,對于我們的社會發(fā)展是大有裨益的。

        中元節(jié)傳統(tǒng)的習俗 篇4

        成因

        農(nóng)歷七月十五日,道教稱為中元節(jié),佛教稱為盂蘭節(jié),民間舊稱鬼節(jié)(俗稱七月半)。

        傳說該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民間普遍進行祭祀鬼魂的活動。凡有新喪的人家,例要上新墳,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所以,它整個兒是以祀鬼為中心的節(jié)日,系中國民間最大的鬼節(jié)。

        農(nóng)歷七月原是小秋,有若干農(nóng)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一說:「中元前一日,即買練葉(一種植物的葉子,有香氣),享祀時鋪襯桌面,又買麻谷巢兒,亦是系在桌子腳上,乃告先祖秋成之意!蛊咴滦∏镒魑锍墒,講究孝道的中國人,例要向先祖報告,并且請老祖宗嘗新,所以七月例行祭祀祖先。東漢時道教定下三會五臘日,其中七月七日為道德臘,又是中會即固定的道民到治所接受考校的日子。五臘日主要的內(nèi)容是祭祀先祖。七月的這一祭祖日期后來隨著道教將中元地官的生日和相應祭祀日期定於農(nóng)歷七月十五日,而固定於這一天。

        道教的中元節(jié)既是道教的宗教節(jié)日,也成為民俗節(jié)日。道教初起時有三官崇拜。正一盟威道信三官,即天官、地官、水官,以后稱之為三官大帝。他們各有責司,天官為上元賜福,地官為中元赦罪,水官則稱下元解厄。道書中說,凡是這三天,三官都要檢校人間功罪以定賞罰。其中地官所管為地府,當然所檢的重點是諸路鬼眾了。所以這一天,眾鬼都要出離冥界,接受考校。道門中於這一天例行設醮為地官慶賀誕辰,同時信眾也出資設齋為祖先求冥福,請地官赦免罪過,早升天堂。這是中元節(jié)成為民俗節(jié)日的主要原因。

        演變

        中元(農(nóng)歷七月十四午夜——七月十五夜半)本是民間祭祖的日子,后定為地宮(地藏菩薩)圣誕,而地宮掌管地獄之門,這一天地宮打開地獄之門,也是地獄開門之日,已故祖先可回家團圓,因此又是鬼節(jié),是中國三大冥節(jié)(清明、中元、寒衣)中最重要的一個,設有道場,放饅頭給孤魂野鬼吃,這一天要祭祖、上墳、點荷燈為亡者照回家之路。道觀舉行盛大法會祈福吉祥道場,內(nèi)容是為死者的靈魂超度。

        佛教這一天是盂蘭盆會的日子,內(nèi)容也是為亡靈超度,盂蘭本意是解放倒懸,來自目蓮救母的故事。(其實,很多人認為從農(nóng)歷七月初一開始到七月三十日都是鬼門大開的日子。民俗相信,在這一段時間會有許多的孤魂徘徊在陽間。七月三十日,鬼門關(guān),一個月的“鬼節(jié)”就這樣結(jié)束。)

        然而,相沿至今的中元節(jié)卻在農(nóng)歷7月14日。據(jù)說在宋朝末年,人們正準備過節(jié)的時候,元兵突然入侵,因此只好提前一天祭祀祖先,節(jié)日就這樣提前了。

        中元節(jié)老北京傳統(tǒng)習俗

        法船

        法船系大型冥器(紙活,亦稱燒活),小者一丈數(shù)尺;大者數(shù)丈。系由冥衣鋪匠人用秫秸扎架,以彩紙裱糊而成。船頭為猛虎圖案,上站探身持叉的開路鬼,其身后是一對“黑白無!惫,對面而立!鞍谉o!币喾Q“活無!,身穿白袍,頭戴白色高帽,上書“利見大人”,手持哭喪棒。“黑無!币喾Q“死有分”,身穿皂袍,手拿“勾魂牌”,上書“你可來了,正要拿你!泵孔诌用朱筆圈點。艙內(nèi)有十殿閻君(秦廣王蔣、楚江王歷、宋帝王余、五官王呂、閻羅王天子包、卞城王畢、泰山王董、都市王黃、平等王陸、轉(zhuǎn)輪王薛)朝地藏王菩薩。船的桅桿上掛一面旗子,正面寫“盂蘭圣會”,背面則寫“慈航普渡”。另外,還要糊掌舵的一人,持槳劃船的數(shù)人至十數(shù)人。

        匠人們?yōu)榱吮阌诎徇\,一只大型法船要分做若干節(jié)。船身通常為三至五節(jié),抬至法會現(xiàn)場后,再拼連起來,用細鐵絲擰上,船艙以及船上的人物、旗桿都是后綁上去的。拼好后四周還要用繩子拉上纖,防止被風刮倒。

        放荷燈

        放荷燈,亦做放河燈,乃是中元夜的重要活動。荷燈形式很多,一般是用彩紙做成的朵朵蓮花,底下用半個茄子做托,在中心插上點著的蠟燭,使其飄浮水面。還有的是用西瓜、南瓜和苤藍半個,將其中心掏空,當中插上點好的蠟燭,往河里一送,其燈自然順水飄流而下,排成一隊“水燈”,隨波蕩漾,燦若繁星。與河里倒影相映成上下雙燈,緩緩移動,蔚為奇景。清宗室文昭《京師竹枝詞》云:“繞城秋水河燈滿,今夜中元似上元!碑敃r,凡有河渠湖泊之處,皆有放荷燈之舉。例如:積水潭、什剎海、運河二閘,最熱鬧的是水關(guān),次為泡子河。游人云集,幾無立錐之隙,竟有被擠下水者,可見當時盛況。

        蓮花燈

        市面上從七夕后即開始售賣蓮花燈,種類繁多。其燈皆是用彩紙蓮花瓣組成的各式花籃或鶴、鷺等飛禽動物,任人選購。

        從七月十三至十七日晚上(尤以十五日為最),各家兒童及少量成年人均呼伴結(jié)群,執(zhí)燈游行“遨游于天街、經(jīng)壇、燈月之下”,小孩們眾口一詞地喊道:“蓮花蓮花燈啊,今兒點了明兒扔!”當年謂此舉為“斗燈會”。

        貧家小孩買不起紙燈,則舉一荷葉,中心用竹簽插蠟而燃之,謂“荷葉燈”。也有“一柄荷葉綠蓋頭”的小孩,將荷葉反扣在頭上,再插上半只小紅蠟點著,滿街跑著玩。據(jù)清《燕京歲時記》載:“謹按日下舊聞考,荷葉燈之制,自元明以來即有之,今尚沿其舊也。”

        此外,還有用大棵香蒿子,縛香頭數(shù)百,一一燃點,或埋立于地,或擎舉于長街,遠望恍如流螢。更為別致的是,茄子插香頭而燃之,謂“茄子燈”;西瓜瓤內(nèi)插蠟燃之,謂西瓜燈。

        昔年有別出心裁者,借此大出風頭,引人注目。有的'背一紙糊糞桶,燃燭為燈,手持糞勺,扮做糞夫;有的則肩擔紙糊水桶一付,鑄燭為燈,扮做賣水者。以為嬉戲,惹得圍觀者捧腹大笑。

        應景戲

        舊時,七月十五前后,京師各戲園子要唱“盂蘭盆會”應景戲《目連救母》。《目連救母》系明代戲曲作家鄭之珍所編。全名為《目連救母勸善文》,又稱《勸善記》,該劇共一百出。劇情敘善人付相,生前廣結(jié)善緣,齋僧布道,賑濟孤貧,死后升天,受封為“天曹至靈至圣勸善大師”。其妻劉青提受人慫恿,違誓開葷,不敬神明,殺害生靈,觸怒上蒼,死后被鬼使擇入酆都地獄,備受折磨。其子付羅卜,夙具孝心,甘冒艱險,到西天懇請佛祖超度,佛祖嘉其孝義,允許皈依沙門,改名大目楗連。目連為尋母去地獄,遍經(jīng)十殿,百折不回,終于感動了神明,實現(xiàn)了母子重逢,同升天界的愿望。

        清乾隆年間張昭參考鄭之珍《目連救母》傳奇,編撰宮廷大戲《勸善金科》,共二百四十出,每天演二十四出,十天演完。曲藝梅花大鼓也有《目連救母》的段子,但是并無盂蘭盆會應節(jié)應景的曲藝專場。

        祭祖

        老北京人歷來將中元節(jié)呼為“鬼節(jié)”。是日各家均祭祖已故之宗親五代。以示“慎忠追遠”。清《北京歲華記》載:“中元節(jié)前上冢如清明!鼻濉兜劬q時紀勝》載:“中元祭掃,尤勝清明。綠樹蔭枝,青禾暢茂,蟬鳴鳥語,興助人游!

        舊京中元祭祖的形式不同。有的親到墳地燒錢化紙;有的則在家以裝有冥銀的包裹當主位,用三碗水餃或其它果品為祭,上香行禮后將包裹在門外焚化。

        據(jù)明《帝京景物略》云:“上墳如清明時,或制小袋以往,祭甫訖,輒于墓次掏促織。滿袋則喜,秫竿肩之以歸!闭f明自元、明以來,中元上墳,帶有秋季郊游的性質(zhì)。

        地藏會

        此外,應提到的是,舊歷七月三十日為地藏王菩薩誕辰。是日有所謂“地藏會”,其形式內(nèi)容均與中元節(jié)及盂蘭盆會毫無二致。據(jù)《帝京歲時紀勝》載,“七月三十日傳為地藏菩薩誕辰。都門寺廟,禮懺誦經(jīng),亦扎糊法船,中設地藏王佛及十地閻君繪像,更盡時,施放焰口焚化。街巷遍燃香火蓮燈于路傍,光明如晝!

        清末以來,嘆存盂蘭會之舉。做道場、燒法船、放荷燈亦僅七月十五一天而已。

        中元節(jié)傳統(tǒng)的習俗 篇5

        當天忌拍照

        中元節(jié)祭祖并不只是紀念祖先,而是明顯得帶著向亡靈敬拜,祈求的意思。在中元節(jié)這天祭祀的時候,最好不要在這天晚上拍照,這不僅是對祖先的不尊重,而且易拍到不吉的東西。

        鬼月不宜搬家

        從農(nóng)歷的七月初一到七月廿九,是傳統(tǒng)祭祀鬼的“鬼月”。從七月初一開始,地府打開鬼門關(guān),放異界里咱們的祖宗、師長、親戚和朋友以及各種冤親債主回到陽間,享受人間祭祀。盡量不搬家、開市、嫁娶等。

        晚上少照鏡子

        中元節(jié)這天晚上盡量少照鏡子,晚上去洗手間也不要看鏡子,以免看到不該看到的'東西。另外,風水學中,臥室里面的鏡子不要照著床,否則易做惡夢,長久對主人的身體也不好。

        禁止吹口哨

        因為據(jù)說口哨聲和鬼呼朋引伴的口號很像,口哨聲一響,很可能會招引到一些鬼來到自己的身邊。也不能背靠墻,或者是躺在地板上,因為傳說中,鬼們都喜歡冰涼的東西,平常就依附在墻壁或者是地板上,如果人背靠墻或躺在地板上,也很容易鬼近身。

        中元節(jié)傳統(tǒng)的習俗 篇6

        中元節(jié)農(nóng)歷七月十五日,也稱盂蘭節(jié)、盂蘭盆會、鬼節(jié),

        農(nóng)歷七月十五中元節(jié)(祭祀先人),與正月十五日的上元節(jié)(乃慶元宵,古已有之)、十月十五日的下元節(jié)(乃食寒食,紀念賢人)同為古老傳統(tǒng)節(jié)日。

        中元節(jié)是道教節(jié)日。道教認為,"三元"是"三官"的'別稱。上元節(jié)又稱"上元天官節(jié)",是上元賜福天官紫微大帝誕辰;中元節(jié)又稱"中元地官節(jié)",是中元赦罪地官清虛大帝誕辰;下元節(jié)又稱"下元水官節(jié)",是下元解厄水官洞陰大帝誕辰。道教《太上三官經(jīng)》云:"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一切眾生皆是天、地、水官統(tǒng)攝"。中元節(jié)時,道教宮觀如地安門火神廟、西便門外白云觀為了祈禱"風調(diào)雨順、國泰民安"照例舉辦"祈福吉祥道場"。佛教徒在這一天要舉行盛大的盂蘭盆會,也叫盂蘭盆齋、盂蘭盆供。盂蘭盆會唐代即已盛行,晚清年間,北京有八百四十多座寺廟,有條件的,如廣濟寺、法源寺、拈花寺、廣化寺、嘉興寺、長椿寺等都舉辦規(guī)模不同的盂蘭盆會和中元法會。民國以來,北海公園、中山公園音樂堂等處歷年此時都有"追悼陣亡將士法會"。用番(喇嘛)、道(道士)、禪(和尚)三臺經(jīng),供著一個"海陸空軍陣亡將士"的牌位,進行公祭。中元節(jié)期間,老北京還有舉行制法船、放荷燈、蓮花燈、祭祖、唱"應景戲"等活動。

        與農(nóng)歷四月初五清明節(jié)、農(nóng)歷十月初一寒衣節(jié)并稱中國傳統(tǒng)三大鬼節(jié)。

        中元節(jié)傳統(tǒng)的習俗 篇7

        傳統(tǒng)習俗:中元節(jié)為什么要放河燈

        放河燈是中元節(jié)的傳統(tǒng)習俗,放河燈既可以寄托人們對先人的思念,還意味著將厄運隨著逝水東流,一去不返。河燈也叫“荷花燈”,河燈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燈盞或蠟燭,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燈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

        這項古老的習俗大約起源于南北朝梁武帝時期,當時只是僧人在放生池里放河燈,后來流傳到民間。成為人們表達對死去親人的思念,對活著的人們祝福的美好習俗。

        宋代規(guī)定中元節(jié)各地燃河燈、濟孤魂、放焰口、演目連戲。此后,放河燈在七月半舉行并隨道教、佛教傳播而流行全國。這一天,人們在家設酒饌、燒紙錢祭祖,到寺廟、道觀參加放河燈等法事或道場活動。

        放河燈有這樣一種說法,說是很多溺水而亡的.孤鬼,為了投胎,往往會拉人下水讓其溺死,來換取自己投胎的資格。民間就用“放河燈”的方式為它們超度,希望這些水鬼能不再受苦早日投胎,免的危害人間。傳說二是,人間的河與豐都鬼城的河相連,人們把對先人的思念以及對地藏王菩薩說的話都通過河燈,帶到陰間。

        明人田汝成編著的《西湖瀏覽志余》記載:“七月十五為中元節(jié)……放燈西湖及塔上、河中,謂之照冥!彼拇ā兜玛柨h志·風俗》中記載:“(端午、中元節(jié))夜則折紙做小舟式數(shù)十百,各置炬,其中順流飄蕩!鼻迦伺藰s陛著的《帝京歲時紀勝·中元》云:“每歲中元建盂蘭道場,自十三日至十五日放河燈……羅列兩岸,以數(shù)千計!

        文中提及的“盂蘭道場”,講的是“目蓮救母”的故事。相傳目蓮的母親死后受到折磨,目蓮為拯救母親,削發(fā)出家向佛祖求救。佛祖?zhèn)鹘o他《盂蘭盆經(jīng)》,并告訴他如設道場誠心誦讀此經(jīng),則可拯救母親,免除倒懸之苦。由此可見,古時人們放河燈的主旨之一是祭奠祖先:千百盞河燈放入水中,可照亮九幽黑暗地獄,為鬼魂引路,以解脫其痛苦?梢姺藕訜羰且患吧剖隆保蕷v代相傳,經(jīng)久不衰。

        老北京的荷花燈都是用天然的荷葉插上點好的蠟燭做成荷花燈。那時也有用西瓜、南瓜和紫茄子等,將其中心掏空,當中插上點好的蠟燭,將這些燈往河里一送,順水漂流自然而下,排成一隊“水燈”,隨波蕩漾,燭光映星,相映成趣。

        每當中元節(jié)的夜晚,人們用紙扎成荷花燈,金魚燈、小鬼燈、觀音燈、元寶燈等各式彩燈,順流而下,星星點點,閃閃爍爍,把整條河面裝扮得美麗如詩?上У氖,到了現(xiàn)在,除了少數(shù)民風古樸的鄉(xiāng)鎮(zhèn),人們已經(jīng)很難看到放河燈的活動了,這些美麗的畫面也只能留在記憶里。

        中元節(jié)傳統(tǒng)的習俗 篇8

        中元節(jié)的傳統(tǒng)習俗

        祭祖

        民間相信,祖先會在七月半返回家中探望子孫,所以需要祭祖。這種祭祖行為是慎終追遠、固本思源的傳統(tǒng)倫理的一種體現(xiàn),是一種感德祖先文化傳統(tǒng)。時逢小秋的農(nóng)作物收獲,也正好把豐收的喜悅與祖先分享,祭拜的儀式一般在七月中旬傍晚時分舉行。

        燒紙

        中元節(jié)日中,民間俗信行為中,最為突出的是燒紙。據(jù)傳說,陽間的紙就是陰間的錢,人們燒紙就是給亡故的先輩親人送錢。通常上墳燒紙時要留下幾張,到十字路口焚燒,目的是給無家可歸的野鬼一些施舍,它們就不會再去搶劫送給其祖先的錢了。

        焚香燃炮

        每到七月十四或十五晚,在門外焚香燃炮,同時“燒包”(也叫“薦包”)。

        吃鴨

        全國很多地方都會選擇在七月半吃鴨子,因鴨在水中游,取其河燈普渡祈禱之涵意。也有說法是“鴨”就是“壓”,是諧音,吃鴨子是為了壓住“魂靈”,這說法有點牽強,因為很多地方“鴨”與“壓”不同音。東莞人一般會吃蓮藕煲鴨。

        中元節(jié)的節(jié)日意義

        道教將七月十五定為中元節(jié),一則是因這天二氣交錯,元氣變化比較頻繁,道教徒會在當天相人們宣傳天道無私,善惡有報的道理。另外這一天也是道教信徒向道教高位神靈中的中元二品地官赦罪大帝懺悔自己過錯的日子。

        從有關(guān)中元節(jié)的'傳說中,我們也可深切體認到中元節(jié)的祭祀具有雙重的意義在,一是闡揚懷念祖先的孝道,雖然中元節(jié)與去世了的人們關(guān)系不大,但希望諸位仍能記住并懷念他們中善良的那部分。二是發(fā)揚推已及人,樂善好施的義舉。這全是從慈悲的角度出發(fā),很有人情味。所以,我們在慶贊中元的同時,應該跳脫鬼的角度,期勉互愛。

        中元節(jié)禁忌有哪些

        1、床頭掛風鈴,風鈴容易招來鬼魂,而睡覺的時候是最容易被”入侵的時刻。

        2、夜游,八字輕的人盡量不要夜游。

        3、非特定場合燒冥紙。

        4、忌偷吃祭品,這些是屬於鬼魂的食物。

        5、忌亂踩冥紙,冥紙是獻給鬼魂的祭品忌亂踩。

        在古時代,七月半是民間的祭祖節(jié),是追懷先人的一個節(jié)日,并沒有諸多禁忌,這些所謂禁忌是在節(jié)日發(fā)展演變中后世附會的。

        中元節(jié)傳統(tǒng)的習俗 篇9

        1、放河燈

        河燈也叫"荷花燈",河燈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燈盞或蠟燭,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燈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放河燈,尤數(shù)黃河里放燈壯觀。晉西北的河曲縣城,緊臨黃河。河道開闊,水流平緩。每到七月十五夜晚,全城男女老少齊集黃河岸邊的戲臺前廣場,競觀河燈。各色彩燈順水漂移,小孩子緊盯著自家的燈能漂多遠。老太婆嘴里念念叨叨,不斷祈禱。今天的放河燈,已經(jīng)成為歡樂的活動項目了。照佛門的盂蘭盆會儀規(guī)來看,放河燈只是其中的一個小節(jié)目,并不顯得多么要緊。而在民間的中元節(jié)俗活動中,放燈則是比較重要的`。

        2、祭祖

        祭祖節(jié)在陰歷七月十五日,所以簡稱為"七月半"祭祖。那時盛夏已經(jīng)過去,秋涼剛剛開始。民間相信祖先也會在此時返家探望子孫,故需祭祖。祭拜的儀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時分舉行,并不局限於特定的一天。平常日子要對先人祭拜,一般都不動先人的牌位。到"七月半"祭祖時,則要把先人的牌位一位一位請出來,恭恭敬敬地放到專門做祭拜用的供桌上,再在每位先人的牌位前插上香,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飯,直到七月卅日送回為止。有先人畫像的,也要請出掛起來。祭拜時,依照輩份和長幼次序,給每位先人磕頭,默默禱告,向先人匯報并請先人審視自己這一年的言行,保佑自己平安幸福。

        3、祭祀土地和莊稼

        七月十五,民間還盛行祭祀土地和莊稼。將供品撒進田地。燒紙以后,再用剪成碎條的五色紙,纏繞在農(nóng)作物的穗子上。傳說可以避免冰雹襲擊,獲得大秋豐收。一些地方同時還要到后土廟進行祭祀。定襄縣民俗將麻、谷懸掛門首。

        4、面塑

        七月十五節(jié)前,民間婦女盛行面塑活動,晉北地區(qū)最烈。一家蒸花饃,四鄰來幫忙。首先根據(jù)家庭實有人數(shù)(包括出嫁的女兒及女婿、外孫,另過的兒子及媳婦、孫子等等),給每個人先捏一個大花饃。送給小輩的花饃要捏成平型,稱為面羊,取意羊羔吃奶雙膝下跪,希望小輩不要忘記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送給老輩的花饃要捏型,稱為面人,意喻兒孫滿堂,福壽雙全;送給平輩的花饃,要捏成魚型,稱為面魚,意喻連年有余。現(xiàn)在已經(jīng)不那么嚴格講究了,完全依據(jù)主人的,羊、虎、牛、魚、兔、人各種造型的饃都有。人均一獸的花饃捏完以后,還要再捏許多瓜、果、桃、李、蓮、菊、梅等造型的花饃,點綴以花、鳥、蝴蝶、蜻蜓、松鼠。個頭較前要小,做為走親戚,看朋友的禮品。這些面塑蒸熟以后,再經(jīng)過五色著彩,看上去栩栩如生,每一件都可以稱為絕佳的手工藝品。七月十五看面塑,已經(jīng)成了農(nóng)家婦女一展靈巧手藝的節(jié)目了。

        中元節(jié)傳統(tǒng)的習俗 篇10

        江西中元節(jié)要吃包子

        江西省:吉安人中元節(jié)焚紙,然而禁止孕婦折紙錠。據(jù)說孕婦折的紙錠,焚化后鬼拿不動,送到陰間也無益處。放煙花時,法師向臺下擲包子、水果。傳說婦女搶取包子一個,次年就可得子。小孩搶得包子,一生可不受驚嚇。安遠縣祭祖,先於七月十二日起焚香泡茶,早晚上供。至十五夜燒楮衣冠,紙錢祭送。

        中元節(jié)要吃鴨

        農(nóng)歷七月十五中元節(jié)這天,全國很多地方都會選擇吃鴨子。這是取了諧音,“鴨”就是“壓”,吃鴨子就能壓住這天上來游走“揾食”(莞語)的鬼魂了。東莞人一般會吃蓮藕煲鴨。除此之外,蓮藕煲鴨還有季節(jié)性的原因。立秋過后,又是鴨子肥美、蓮藕盛市的季節(jié),因此蓮藕煲鴨作為中元節(jié)的一道風景也是食出有因的。

        蓮藕煲鴨湯與其它湯水的做法相似,先把洗凈的鴨塊用調(diào)料腌數(shù)分鐘后飛水備用,然后再把準備好的藥材放到鍋里煲滾,接著加入蓮藕與鴨塊,武火煲滾后,再改用 文火煲約莫兩個小時就可添鹽食用了。這個湯還有兩個小竅門不可不知,一是蓮藕遇鐵易變黑,改用沙煲熬湯則可;二是鴨子選用麻鴨為佳,因其脂肪適中,肉質(zhì)嫩 滑,所煲的湯不但生津、解毒,而且喝起來更是溫潤養(yǎng)人。

        河北中元節(jié)要吃蒸面羊

        河北省南皮縣七月十五攜帶水果、肉脯、酒、楮錢等前往祖先墓地祭掃。并持麻谷至田梗,稱為“薦新”。廣平縣中元節(jié)以時鮮食物祭拜祖先,并準備果蔬、蒸羊送給外孫,稱為“送羊”。清河縣七月十五上墳祭掃,以蒸面羊贈送女兒。

        山西民間有中元節(jié),百姓蒸面羊,既祭且食。長子縣的牧羊人家於中元節(jié)屠羊賽神,俗傳如此可使羊只增加生產(chǎn)。又贈肉給諸親戚,家貧無羊者則蒸面作羊形來代替。

        中元節(jié)要吃花饃

        七月十五節(jié)前,民間婦女盛行面塑活動,晉北地區(qū)最烈。一家蒸花饃,四鄰來幫忙。首先根據(jù)家庭實有人數(shù),給每個人先捏一個大花饃。送給小輩的花饃要捏成平型,稱為面羊,取意羊羔吃奶雙膝下跪,希望小輩不要忘記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送給老輩的花饃要捏成人型,稱為面人,意喻兒孫滿堂,福壽雙全;送給平輩的花饃,要捏成魚型,稱為面魚,意喻連年有余。如今則完全依據(jù)主人的情趣,羊、虎、牛、魚、兔、人各種造型的饃都有。人均一獸的花饃捏完以后,還要再捏許多瓜、果、桃、李、蓮、菊、梅等造型的花饃,點綴以花、鳥、蝴蝶、蜻蜓、松鼠。個頭較前要小,做為走親戚,看朋友的.禮品。這些面塑蒸熟以后,再經(jīng)過五色著彩,看上去栩栩如生,每一件都可以稱為絕佳的手工藝品。七月十五看面塑,已經(jīng)成了農(nóng)家婦女一展靈巧手藝的節(jié)目了。

        浙江中元節(jié)要吃餃餅

        浙江。禾炫_中元節(jié)吃“餃餅”,筒類似春卷。又有放路燈的習俗,以六個壯丁為一組:一人敲鑼、一人打梆、一人提燈籠、一人沿途撒鹽米、一人沿途擺設香燭(插在一片蕃薯或芋頭上),一人沿途擺設一塊豆腐及一飯團(置於一片大樹葉上),大約每隔百來步設一處祭品。

        山東中元節(jié)要吃粗茶淡飯

        山東。邯毩昕h稱中元節(jié)為掐嘴節(jié),家家吃粗茶淡飯。

        江蘇中元節(jié)要吃扁食

        江蘇省。簠强h居民中元節(jié)以錫箔折錠,沿路焚化,謂之“結(jié)鬼緣”。儀徵縣各地尚流行一種紙鬼,內(nèi)藏碗燈,有賭鬼、酒鬼、大老官等等。宜興縣中元節(jié)河中放四艘船,一艘放煙花,一艘載佛婆念佛,一艘燒錫箔紙錠,一艘放河燈。東縣鄉(xiāng)民於此日吃扁食,是一種以面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上海放河燈時,在船尾點綴紅紅綠綠的紙燈,稱為“度”。

        中元節(jié)傳統(tǒng)的習俗 篇11

        中元節(jié)習俗

        中元節(jié)“廟普”

        每逢七月,民間必定會舉行隆重的慶;顒,全國各地,無論是商業(yè)區(qū)還是組屋區(qū),都可以看到慶中元的紅色招紙,張燈結(jié)彩,設壇酬神!捌斩取眱x式是中元節(jié)中最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大致可分為街普、市普、廟普等,以街坊為主的普度稱為“街普”,以市場為主的普度稱為“市普”,由廟宇住持的普度稱為“廟普”。普度通常以寺廟為中心,附近居民將祭品拿到寺廟來祭祀,也有很多人在家門前擺放供桌,陳設祭品,還會在屋檐下掛紙燈。

        祭祖節(jié)在陰歷七月十五,所以簡稱“七月半”祭祖。但祭拜的儀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時分舉行,并不局限于特定的一天,平常日子要對先人祭拜,一般都不動先人的牌位。到了祭祀的時候,則要把先人的牌位一一請出,恭恭敬敬地擺放在專門做祭拜用的供桌上,再在每位先人的牌位前插上香,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飯,直到七月三十送回為止。有先人畫像的,也要請出掛起來。祭拜時,依照輩份和長幼次序,給每位先人磕頭,默默禱告,祈求祖先保佑自己平安幸福。

        送回時,要選擇斷黑之后,一般是一家之長及家中男丁攜帶炮竹、紙錢、香燭,找一塊僻靜的河畔或塘邊平地,用石灰撒一圓圈,表示禁區(qū)。再在圈內(nèi)潑些水飯,燒些紙錢衣物,稱燒「包衣」,鳴放鞭炮,恭送祖先上路,回轉(zhuǎn)“陰曹地府”。

        現(xiàn)在,中元節(jié)的祭祖儀式已經(jīng)簡化,大部分地區(qū)都是在農(nóng)歷七月十五或七月十四傍晚開始舉行祭祖儀式。祭祖儀式也已經(jīng)簡化了,逐漸剔除了迷信色彩,保留祭奠形式,作為對祖先的緬懷和紀念。

        中元節(jié)吃什么傳統(tǒng)食物

        1、吃鴨,全國很多地方都會選擇在七月半吃鴨子,因鴨在水中游,取其河燈普渡祈禱之涵意。也有說法是“鴨”就是“壓”,是諧音,吃鴨子是為了壓住“魂靈”,這說法有點牽強,因為很多地方“鴨”與“壓”不同音。東莞人一般會吃蓮藕煲鴨。

        2、廣東地區(qū),中元節(jié)他們會吃瀨粉,代表著祈求平安。瀨粉就是他們當?shù)氐囊环N特色小吃,廣東各個地方的大街小巷上的小吃攤都有賣。瀨粉的吃法也有很多種,廣東人在慶祝壽辰的時候也會吃這道美食,有添福加壽的寓意。

        3、七月十五節(jié)前,民間婦女還盛行面塑活動,數(shù)晉北地區(qū)最為盛行。每到這時候,就有一家蒸花饃,四鄰來幫忙的景象。這時,會根據(jù)家庭實有人數(shù),給每個人捏一個大花饃。而不同的花饃有不同的捏法。送給小輩的花饃要捏成平型,稱為面羊,取意羊羔吃奶雙膝下跪,希望小輩不要忘記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送給老輩的花饃要捏成人型,稱為面人,意喻兒孫滿堂,福壽雙全;送給平輩的花饃,要捏成魚型,稱為面魚,意喻連年有余。

        4、江浙地區(qū),中元節(jié)他們都會吃“餃餅”,這是一種類似春卷的食物,是江浙一帶傳統(tǒng)的食物,也是江浙地區(qū)隨處可見的傳統(tǒng)小吃。他們還會吃另一種食物,叫做“扁食”,其實就是一種餛飩,這種餛飩皮比較薄,形狀狹長。

        5、在山東的獨陵縣,中元節(jié)被當?shù)厝朔Q為“掐嘴節(jié)”,家家都有吃粗茶淡飯的習俗。粗茶淡飯出自宋·黃庭堅《四休導士詩序》:“粗茶淡飯飽即休,補破遮寒暖即休,三平二滿過即休,不貪不妒老即休!憋嬍澈唵危詈啒。

        6、河北地區(qū),中元節(jié)他們會吃蒸面羊,在這一天,會攜帶一些蒸羊、水果、酒等去祭拜祖先,然后將蒸羊贈送給女兒和外孫,有些家庭比較貧窮,則用蒸面來代替羊。

        7、中元節(jié)焚紙,然而禁止孕婦折紙錠。據(jù)說孕婦折的`紙錠,焚化后鬼拿不動,送到陰間也無益處。放煙花時,法師向臺下擲包子、水果。傳說婦女搶取包子一個,次年就可得子。小孩搶得包子,一生可不受驚嚇。安遠縣祭祖,先於七月十二日起焚香泡茶,早晚上供。至十五夜燒楮衣冠,紙錢祭送。

        中元節(jié)祭祀燒紙有哪些注意的方面

        1、買燒紙時,不要買成摞的印刷品,一張就好幾億,那錢不實,都不如舊盧布、越南盾值錢。一摞下在下面連根冰棍兒都買不了。太毛了。不過在燒大錢的同時,多少燒點兒這樣的也未嘗不可,下面有不少討債鬼,死皮賴臉地跟你要錢,不給就磨你,那就得這種小錢兒答對他們。

        2、要買黃草紙,鋪開后拿一張一百元的真錢在紙上壓,要感覺這一百元是個戳子,由右至左,由上至下,一排一排的蓋上去,直到把整張紙鋪滿。這樣的燒紙在下面才是硬通貨。錢才實成,揣在兜里才有面子。

        3、疊好燒紙,一刀燒紙分成七八份,分別以對角線折兩次,不然一摞紙想要它燃燒起來是很費事的。疊起來燒會很方便。

        4、準備去燒紙前,最好預備好火機,防風的為好(七月十五陰氣重,風大)和一根小棍。這樣方便你在燒紙的時候拔起壓在一起的燒紙,讓空氣流通,方便燃燒,家里用廢的拖布桿就是不錯的選擇,但注意,用完之后就不要再拿回來,直接扔掉好了。

        5、要天黑透才去燒,去燒紙的來回路上,遇到燒紙盡量繞開,不要踩到,有時候一個路口排滿了紙灰堆,想繞都繞不開,那只好請你小心地穿插過去,有時候還可能需要大跨步一下,過去之前你要先說一句,對不起,借過。

        6、要燒紙前在要燒的地面畫個圈,注意的事情是,不要把自己圈到里面,西北角要留個缺口,方便下面的親人進來拿錢。

        7、燒紙時要表情嚴肅,不要嘻笑打鬧,要恭敬點。

        8、給親人燒紙前先點燃兩張扔到圈外,答對一下沒有親人送錢的孤魂野鬼。

        9、燒紙時要念念有詞,如:某某,給您送錢花來了。今天孫男弟女都來看您來了云云,有一定的話術(shù)。

        10、一定要堅持看著把紙燃盡才可以走,這樣既可以防止火災,又能防止風把紙吹出來,被其他路過的拾去,惹老人不高興。

        中元節(jié)燒包袱單數(shù)還是雙數(shù)

        中元節(jié)燒包一般都是單數(shù),雙數(shù)有成雙成對的含義,不吉利!

        中元節(jié)傳統(tǒng)的習俗 篇12

        我國的中元節(jié)由上古時代“七月半”農(nóng)作豐收秋嘗祭祖演變而來。七月半是民間初秋慶賀豐收、酬謝大地的`節(jié)日,有若干農(nóng)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是追懷先人的一種文化傳統(tǒng)節(jié)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盡孝。

        “七月半”原本是上古時代民間的祭祖節(jié),而被稱為“中元節(jié)”,則是源于東漢后道教的說法。道教認為七月半是地官誕辰,祈求地官赦罪之日,陰曹地府將放出全部鬼的魂,已故祖先可回家團圓,因此將七月半秋嘗祭祖節(jié)稱為“中元節(jié)”;佛教中稱為“盂蘭盆節(jié)”。在統(tǒng)治者推崇道教的唐代,道教的中元節(jié)開始興盛,并且逐漸將“中元”固定為節(jié)名相沿迄今。中元節(jié)與上元節(jié)、下元節(jié)合稱“三元”這就是三元節(jié)了。

        中元節(jié)傳統(tǒng)的習俗 篇13

        宗教佛教:為了紀念目蓮的孝心,佛教徒每年都有盛大的"盂蘭盆會"。在中國,《佛說盂蘭盆經(jīng)》在西晉時由竺法護譯出,因強調(diào)借由供養(yǎng)十方自恣僧,以報答雙親養(yǎng)育之恩,乃至度脫七世父母的思想,與中國崇尚孝道的倫理傳統(tǒng)相符,因此中國歷代帝王的提倡而盛行不衰。南北朝梁武帝時代,始興盂蘭盆法會,以報答父母祖先恩德。唐朝時期,法會活動呈現(xiàn)興盛,官民共樂。

        到了宋朝的時候,儒、釋、道合流日趨明顯。民間流傳以正月十五日為上元,七月十五日為中元,十月十五日為下元,并將佛教的盂蘭盆會與道教"中元地官節(jié)"相結(jié)合,而流行道士誦經(jīng)普度眾鬼,期使獲得地官赦罪,獲得解脫。

        因此民間習俗的中元普渡著重在祭祀孤魂野鬼,與中國傳統(tǒng)對祖先鬼魂崇拜又融和在一起,變成"祭鬼",亦即為了亡者的鬼魂可得救度,改以盆施餓鬼但與道教和儒家的祭祀習慣不同,盂蘭盆法會以素食施食供養(yǎng)。道教:"中元普渡"習俗是道佛習合的結(jié)果,民間把道教中元祭祀和佛教目連救母的傳說習合,把施餓鬼與祭奠亡魂相混,形成一種民間習俗。

        每年到了農(nóng)歷七月中,人們都會宰雞殺鴨,焚香燒紙,拜祭由地府出來的餓鬼,人們相信這樣可以化解其怨氣,不致于為禍人間。地方 每逢農(nóng)歷七月,我國的華族必定會隆重舉行"慶贊中元",全國各地,無論是商業(yè)區(qū)或是組屋區(qū),都可以看到慶中元的紅色招紙,張燈結(jié)彩、設壇、酬神。

        寺廟也分別建醮,街頭巷尾上演地方戲曲或歌臺助興,呈現(xiàn)一幅熱鬧非凡的景象。中元節(jié)的"普度"儀式,因組織形式上的'差異,可分為幾類,如街普(也稱弘普)、市普、廟普(或稱公普)等等。所謂街普,指的是以街坊為主的普度;市普是以市場為主的普度;廟普就是廟宇所主持的普度。

        中元節(jié)傳統(tǒng)的習俗 篇14

        祭祖

        民間信仰相信祖先也會在此時返家探望子孫,故需祭祖,但祭祀活動一般在舊歷七月底之前進行,并不局限于特定的一天。某些地區(qū)通過一定儀式,夜晚接祖先靈魂回家,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飯,直到七月卅日送回為止。送回時,燒紙錢衣物,稱燒“包衣”,或佛門或道教的超度。在江西、湖南的一些地區(qū),中元節(jié)是比清明節(jié)或重陽節(jié)更重要的祭祖日。

        放河燈

        河燈一般就是在底座上放燈盞或蠟燭,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農(nóng)歷七月俗稱“鬼月”,鬼節(jié)當天是陰氣最重的一天。民間也流傳著很多關(guān)于中元節(jié)的禁忌,日常家居生活中,大家千萬別觸犯。

        中元普渡

        中元節(jié),不少人會在舊歷的`七月初一到七月卅日之間,擇日以酒肉、糖餅、水果等祭品舉辦祭祀活動,以慰在人世間游玩的眾家鬼,并祈求自己全年的平安順利。較為隆重者,甚至請來僧、道誦經(jīng)作法超度亡魂。也有人會在這段時間,請出地藏菩薩、目連尊者等佛像放置高臺、或請藝師扮演驅(qū)魔大神鐘馗(有的是請藝師操控鐘馗之傀儡),以消弭亡魂的戾氣。

        據(jù)說七月半恰逢夏秋交替,此時恰恰是天地陰陽交替的節(jié)點,陽氣盛極而衰,陰氣顯現(xiàn),在這一天地宮打開地獄之門,放出鬼,所以普遍進行祭祀鬼的活動。后世亦有說法認為,整個農(nóng)歷七月都應當是“鬼節(jié)”,閻王于每年農(nóng)歷七月初一打開鬼門把鬼放出來到陽間覓食,享受人們的供祭,七月最后一天,重關(guān)鬼門,群鬼又得返回陰間。

        燒紙

        中元節(jié)日中,民間俗信行為中,最為突出的是燒紙。據(jù)傳說,陽間的紙就是陰間的錢,人們燒紙就是給亡故的先輩親人送錢。通常上墳燒紙時要留下幾張,到十字路口焚燒,目的是給尤家可歸的野鬼一些施舍,它們就不會再去搶劫送給其祖先的錢了。

        焚香燃炮

        每到七月十四日或十五日晚,在門外焚香燃炮,同時“燒包”(也叫“薦包”)。

        祈豐收

        中元節(jié)施祭與祈望豐收又常聯(lián)系在一起。施孤之夜,家家戶戶要在自己家門口焚香祝稻谷豐收,并把香枝插于地上,這叫做“布田”(插秧),插得越多越好,以此象征著秋收稻谷豐登。

      【中元節(jié)傳統(tǒng)的習俗】相關(guān)文章:

      中元節(jié)傳統(tǒng)的習俗10-27

      中元節(jié)的傳統(tǒng)習俗02-07

      中元節(jié)的傳統(tǒng)習俗作文12-16

      中元節(jié)的習俗09-14

      中元節(jié)的習俗08-24

      中元節(jié)習俗03-30

      中元節(jié)的習俗01-22

      中元節(jié)習俗大全02-07

      中元節(jié)祭奠的習俗08-29